戏谢漕食豆粥

石泉清甘出山麓,瓦釜贮泉烹豆粥。 太行苦雾朝塞门,相与持杯煖寒腹。 集仙学士著绣衣,瑞节前驱光照玉。 入境风生三十州,高廪临边溢红粟。 公台深静兵卫严,部吏趋承冠履肃。 剪毛胡羊小耳肥,列瓮酿香浮螘绿。 尽嫌豪侈彻丰俎,坐刻黳煤温冻足。 拥炉招客学僧禅,争听敲鱼醒睡目。 太师论诗歌蟋蟀,千载遗音流晋曲。 何曾方丈裂餠多,武子琉璃蒸乳熟。 只知齿颊快芳膻,岂料年龄愁嗜欲。 但能举钵厌饥肠,便觉古风亲土俗。 君不见锦帐匝地石季伦,又不见冰澌渡河刘文叔。 灶间燎湿困滹沱,席上争先出金谷。 岂惟暂饱济艰难,犹贵速成胜珠玉。 昔人不愿五侯鲭,今我何知九鼎肉。 杜陵春晚把锄归,常喜朝盘堆苜蓿。 莫嗟粗粝百年飧,且免祸盈鬼瞰屋。

译文:

在那山麓之间,清澈甘甜的石泉潺潺流出,用瓦釜盛着这泉水来煮豆粥。太行山上清晨弥漫着浓重的雾气,仿佛将门户都堵塞了,我们相互举杯,喝着热粥来温暖寒冷的肚子。 集仙殿的学士身着绣衣,祥瑞的仪仗在前面开道,那光彩就像美玉般闪耀。他一进入这三十州地界,便如清风拂过,带来生机。边疆的高大粮仓里,堆满了殷红的粟米。 官府衙门安静幽深,兵卫森严,下属官吏们恭敬地前来侍奉,衣帽整齐肃穆。这里有剪了毛的胡羊,耳朵小小的,肥肥壮壮。一列列酒瓮中,酿出的美酒泛起绿色的泡沫,香气四溢。 这位大人嫌弃豪华奢侈的排场,撤去了丰盛的宴席,还坐在那里刻着黑煤来温暖冻僵的双脚。他在炉边招呼客人,像僧人一样参禅,大家争着听那敲鱼的声音,让昏沉的睡眼清醒过来。 太师曾写诗歌咏蟋蟀,那千年之前的遗音化作了晋地的曲调流传。何曾吃饭讲究,一顿饭花费万钱,桌上菜肴摆满方丈之地;王武子用琉璃器蒸乳猪,十分奢侈。他们只知道满足口腹之欲,享受美味的膻腥,哪里会料到过度的嗜欲会让人忧愁,影响寿命呢? 只要能端起碗来填饱饥饿的肚子,就会觉得古代淳朴的风尚和当地的习俗如此亲近。你看那石崇,家中锦帐满地,奢华至极;还有刘秀,在滹沱河边被湿柴困扰,难以做饭。石崇在金谷园的宴席上人们争着享受奢华,而刘秀却在困境中只求一顿饱饭。 豆粥不仅能暂时让人吃饱,帮助度过艰难时刻,更可贵的是它能快速做成,比珍珠美玉还珍贵。古人不愿吃五侯家的美食,如今我又哪里会在意那九鼎之肉呢? 杜甫在暮春时节扛着锄头回家,常常欢喜于早餐能有苜蓿吃。不要哀叹一辈子吃粗茶淡饭,这样还能避免灾祸满盈,免得被鬼神窥视。
关于作者
宋代李复

李复(一○五二~?)(《潏水集》卷八《恭人范氏墓志铭》),字履中,号潏水先生,原籍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因其先人累官关右,遂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同上书《李居士墓志铭》)。与张舜民、李昭玘等为文字交。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五年,摄夏阳令。哲宗元祐、绍圣间历知潞、亳、夔等州。元符二年(一○九九),以朝散郎管勾熙河路经略安抚司机宜文字。徽宗崇宁初,迁直秘阁、熙河转运使。三年(一一○四)知郑、陈二州。四年,改知冀州;秋,除河东转运副使。靖康之难后卒。撰有《潏水集》四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六卷,其中诗八卷。事见《潏水集》附录宋钱端礼撰《书潏水集后》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四,《宋元学案》卷三一有传。 李复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潏水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藏北京图书馆,简称文津阁本)和残存《永乐大典》中李复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