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宝风流喜高简,非意相干以理遣。 胜日一言能造微,众许冲情去人远。 斑斑气韵见诸孙,秋水神清惊俗眼。 追风逸骥自龙来,照夜灵珠须海产。 结发读书弃人事,南上衡庐宿云𪩘。 穷源欲探昆仑深,导河犹恨积石浅。 十年业白出石壁,错落青钱宜万选。 长衢骧首向云嘶,千里霜蹄思一展。 辛勤久未脱羁衔,蹀足蚁封嗟踠踠。 去冬怀绶到并州,投鞭三月春风满。 溪边行听踏踏歌,草露忽惊人世短。 地下枯骨不沽名,便弃华簪独恨晚。 寻山高顶白纶巾,寄食但乞青精饭。 醮坛龙虎夜星寒,海峤云霞春洞暖。 忆昔相逢洛水桥,偶来促坐襄陵宴。 半生契阔一日逢,互叹参差不相见。 新鬓早惊蒲柳衰,旧事重论风雨散。 我今渐叹暮骎骎,长卿多病嵇康懒。 肯强尘沙立暝途,逆流理檝厌牵挽。 待君植杖武夷山,南去寻君任双趼。
晋州会上送卫伯绍休官南归
译文:
卫伯绍有像叔宝那样的风流气质,喜好高雅简约,遇到不合理的冒犯能用道理化解。在美好的日子里,他说的一句话都能切中精微之处,大家都赞许他冲淡的情怀,觉得他超凡脱俗。
他那出众的气韵在子孙身上也有所体现,他眼神清澈如秋水,让凡俗之人惊叹。他就像那能追风的骏马,仿佛从龙的世界奔腾而来;又似能照亮黑夜的灵珠,必定产自大海。
他年少时就一心读书,抛开世俗之事,向南前往衡山和庐山,在云雾缭绕的山峰中栖息。他想要探寻昆仑山的幽深源头,还遗憾积石山作为黄河源头的深度不够。
经过十年的苦学,他的学业成果如白石璧上的光彩般耀眼,才华出众,就像那成串的青钱,可应对无数次的选拔。他昂首在大道上向着云端嘶鸣,那千里奔腾的马蹄渴望一展身手。
然而,他辛勤许久却未能摆脱束缚,只能在小小的蚁封之地徘徊,让人叹息。去年冬天他带着官印来到并州,任职不过三个月,就如春风吹满大地。
他在溪边听到踏踏的歌声,草上的露珠忽然让他感慨人生短暂。那些地下的枯骨都不追逐名声,他后悔自己抛弃官职太晚了。
他打算头戴白纶巾去山中寻幽,只求能有青精饭维持生计。在醮坛边,能感受到夜晚龙虎般的寒气;在海边的山峰上,春天的山洞里云霞缭绕,暖意融融。
回忆往昔,我们在洛水桥边相逢,又偶然一同坐在襄陵的宴会上。半生分离,一日相逢,彼此都感叹命运的交错,一直没能常常见面。
新添的白发让我早早惊叹如蒲柳般衰老,重提旧事,那些过往就像风雨般消散。如今我也渐渐感叹岁月匆匆,如同长卿多病、嵇康慵懒。
我怎肯在尘世的风沙中强撑到黄昏,厌倦了像逆流划船那样被牵绊。等你在武夷山拄着拐杖隐居,我会不顾双脚磨出趼子,向南去寻找你。
关于作者
宋代 • 李复
李复(一○五二~?)(《潏水集》卷八《恭人范氏墓志铭》),字履中,号潏水先生,原籍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因其先人累官关右,遂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同上书《李居士墓志铭》)。与张舜民、李昭玘等为文字交。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五年,摄夏阳令。哲宗元祐、绍圣间历知潞、亳、夔等州。元符二年(一○九九),以朝散郎管勾熙河路经略安抚司机宜文字。徽宗崇宁初,迁直秘阁、熙河转运使。三年(一一○四)知郑、陈二州。四年,改知冀州;秋,除河东转运副使。靖康之难后卒。撰有《潏水集》四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六卷,其中诗八卷。事见《潏水集》附录宋钱端礼撰《书潏水集后》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四,《宋元学案》卷三一有传。 李复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潏水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藏北京图书馆,简称文津阁本)和残存《永乐大典》中李复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