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丁团甲差民兵,一路一十五万人。 鸣金伐鼓别旗帜,持刀带甲如官军。 儿妻牵衣父抱哭,泪出流泉血满身。 前去不知路远近,刻日要渡黄河津。 人负六斗兼蓑笠,米供两兵更自食。 高卑日槩给二升,六斗才可供十日。 大军夜泊须择地,地非安行有程驿。 更远不过三十里,或有攻围或鏖击。 十日未便行十程,所负一空无可索。 丁夫南运军北行,相去愈远不接迹。 敌闻兵侵退散隠,狡筭极深不可测。 师老冻饿无鬭心,精锐方出来战敌。 古师远行不裹粮,因粮于敌吾必得。 不知何人画此计,徒困生灵甚非策。 但愿身在得还家,死生向前须努力。 征人白骨浸河水,水声呜咽伤人耳。 来时一十五万人,雕没经时存者几。 运粮惧恐乏军兴,再符差点催餽军。 比户追索丁口绝,县官不敢言无人。 尽将妇妻作男子,数少更及羸老身。 尪残病疾不堪役,室中长女将问亲。 暴吏入门便驱去,脱尔恐为官怒嗔。 纽麻缠腰袍印字,两胫束布头裹巾。 冥冥东西不能辨,被驱不异犬豕群。 到官未定已催发,哭声不出心酸辛。 负米出门时相语,妻求见夫女见父。 在家孤苦恨竛竮,军前死生或同处。 冰雪皲瘃徧两脚,悬泪寻亲望沙漠。 将军帐下鼓无声,妇人在军军气弱。 星使奔问来几时,下令仓黄皆遣归。 闻归南欲奔汉界,中途又为西贼窥。 凄恻自叹生意促,不见父夫不得哭。 一身去住两茫然,欲向南归却望北。
兵餽行
译文:
### 第一段:民兵征调出发
官府征调百姓编组为民兵,这一路就征了十五万人。他们敲着铜锣、打着战鼓,旗帜飘扬,一个个手持刀具、身披铠甲,看上去就像正规的官军一样。出征时,儿子和妻子拉着将要远行的人的衣服,老父亲抱着他们痛哭,泪水像泉水一样涌出,悲痛得仿佛身上都要淌出血来。这些人前往战场,根本不知道路途还有多远,只被要求在规定的日期内渡过黄河。
### 第二段:运粮之苦
每个民夫要背负六斗米,还要带上蓑衣和斗笠。这些米既要供应两名士兵,自己也要吃。每天不管干多干少,只按二升米的标准供应,六斗米也就只够吃十天。大军晚上安营扎寨需要选择合适的地方,行军也没有固定的路线和驿站。一天最多走不过三十里,而且途中还可能遭遇敌人的围攻或者激烈战斗。十天时间走不了十段路程,民夫背负的粮食就吃光了,也没有地方再去补充。民夫往南运送粮食,军队却往北行进,双方距离越来越远,粮食供应根本接不上。
### 第三段:战局困境
敌人听说我方军队入侵,就分散隐蔽起来,他们的计谋十分狡猾,难以捉摸。我方军队长时间在外征战,士兵们又冻又饿,根本没有战斗的心思。而敌人却在我方军队疲惫不堪的时候,派出精锐部队前来挑战。古代的军队远行是不自带粮食的,而是从敌人那里获取补给,这样才能获胜。不知道是哪个出的馊主意,让这么多百姓受苦,这实在不是什么好计策。
### 第四段:民夫伤亡惨状
这些出征的民夫只希望自己能活着回家,不管生死都得向前努力。可战场上,出征的人的白骨浸泡在河水里,河水发出呜咽的声音,让人听了心里难受。当初出征的十五万人,经过一段时间,还剩下几个呢?
### 第五段:再次征调
因为害怕军粮供应不上影响军事行动,官府又下命令征调民夫运送军粮。挨家挨户地搜寻,很多人家连可以征调的男丁都没有了,县官也不敢说没有人可征。于是就把妇女当作男子征调,人数不够就连老弱病残也不放过。那些身体瘦弱、有病在身根本干不了活的人,还有家中正要谈婚论嫁的长女,都被强行征调。凶狠的官吏一进家门就把人赶走,生怕你跑了惹得上级发怒。他们用麻绳缠着腰,身上印着官府的标志,小腿上绑着布,头上裹着巾。这些人晕头转向,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被驱赶着就像一群猪狗一样。
### 第六段:妇人从军
这些人刚到官府还没安顿好,就被催促出发,想哭都哭不出来,心里酸溜溜的。背着米出门的时候,她们相互说着,妻子希望见到丈夫,女儿希望见到父亲。在家的时候孤苦伶仃,受尽了苦难,想着到了军队前线,说不定能和亲人死也死在一起。她们的双脚被冰雪冻裂,流着眼泪,在沙漠中寻找亲人。可将军帐下一片寂静,因为妇人在军队中会削弱军队的士气。
### 第七段:妇人遣归及归途危机
朝廷的使者赶来询问情况,仓促下令让这些妇人都回去。她们听说可以回去,都想往南方的汉地奔去,可中途又被西夏的贼人盯上了。她们凄惨地叹息自己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既见不到父亲和丈夫,连哭都不能痛痛快快地哭。自己该去哪里、留在哪里都茫然不知所措,想往南回家,却又忍不住望着北方。
关于作者
宋代 • 李复
李复(一○五二~?)(《潏水集》卷八《恭人范氏墓志铭》),字履中,号潏水先生,原籍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因其先人累官关右,遂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同上书《李居士墓志铭》)。与张舜民、李昭玘等为文字交。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五年,摄夏阳令。哲宗元祐、绍圣间历知潞、亳、夔等州。元符二年(一○九九),以朝散郎管勾熙河路经略安抚司机宜文字。徽宗崇宁初,迁直秘阁、熙河转运使。三年(一一○四)知郑、陈二州。四年,改知冀州;秋,除河东转运副使。靖康之难后卒。撰有《潏水集》四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六卷,其中诗八卷。事见《潏水集》附录宋钱端礼撰《书潏水集后》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四,《宋元学案》卷三一有传。 李复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潏水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藏北京图书馆,简称文津阁本)和残存《永乐大典》中李复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