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

同墙茅屋东,有地十亩余。 蒿蓬杂毒草,壅暗恶木俱。 岁久人迹绝,乱穴狐虺居。 今晨杖藜出,顾步良踌躇。 默嗟咫尺间,荒秽侵吾庐。 散米饭群仆,操具亟剪锄。 攘剔先丛棘,斩伐多高樗。 乘湿束故急,积供爨我厨。 耕土如蒸面,治畦将种蔬。 时雨近沾洽,膏脉涵如酥。 问邻地所宜,嘉种愿乞诸。 异有出戎夷,远或传蜀吴。 根移甘或辛,色剖玄或朱。 芜菁饭之半,布艺广数区。 牙甲助芬味,琐细不可无。 霜降百物肃,御冬必此须。 居贫寡营办,亲宾间招呼。 盘飧多造次,麤粝鲜毳腴。 收藏资举筯,率野真腐儒。 澹薄味可久,万钱非我图。 樊迟请学圃,予今老为模。 但媿公仪休,拔葵谢园夫。

译文:

在我那同墙而建的茅屋东边,有一块十余亩大小的土地。 这里蒿草、蓬草和各种毒草混杂在一起,还有那些长得杂乱且难看的树木也都聚集于此。 由于年深日久,几乎没有人到这儿来,到处是杂乱的洞穴,成了狐狸和毒蛇的栖息之所。 今天清晨,我拄着藜杖走出家门,看着这片地,心里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我暗自叹息,这离我屋子近在咫尺的地方,竟然被荒芜和秽草侵占。 我把米饭分发给仆人们,让他们赶紧拿起工具去剪草锄地。 我们先铲除那些丛生的荆棘,又砍伐掉许多高大无用的臭椿树。 趁着草还潮湿,我们急忙把它们捆扎起来,积攒起来当作厨房烧火的燃料。 翻耕过的土地就像蒸熟的面粉一样松软,我整理好菜畦,准备在这里种植蔬菜。 最近刚好下了及时雨,土地湿润肥沃,就像油脂一样润泽。 我向邻居打听这块地适合种什么蔬菜,希望能向他们讨要一些优良的种子。 有的蔬菜品种来自偏远的戎夷之地,有的种子可能是从蜀地或吴地传来的。 这些蔬菜,根挖出来后,有的味道甘甜,有的辛辣;切开后,颜色有的黑,有的红。 我种了很多芜菁,大概占了好几块地,它可以当作主食的一部分。 那些像葱蒜之类有辛辣味道的蔬菜,虽细小琐碎,却也不能缺少。 霜降之后,万物凋零,要抵御冬天的寒冷,这些蔬菜必不可少。 我家境贫寒,没什么多余的财物去置办其他食物,偶尔亲戚朋友来招呼相聚。 桌上的饭菜常常准备得很仓促,多是粗糙的食物,很少有鲜美肥嫩的佳肴。 有了这些收藏的蔬菜,吃饭时才多了些选择,我真像个乡野间的迂腐儒生。 清淡的食物味道可以长久品味,一顿饭花费万钱的奢靡生活可不是我所追求的。 当年樊迟向孔子请求学习种菜园艺,如今我年老了,正好成为他那样以种菜为事的人。 只是我惭愧不能像公仪休那样,拔掉自家菜园的葵菜,拒绝与菜农争利。
关于作者
宋代李复

李复(一○五二~?)(《潏水集》卷八《恭人范氏墓志铭》),字履中,号潏水先生,原籍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因其先人累官关右,遂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同上书《李居士墓志铭》)。与张舜民、李昭玘等为文字交。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五年,摄夏阳令。哲宗元祐、绍圣间历知潞、亳、夔等州。元符二年(一○九九),以朝散郎管勾熙河路经略安抚司机宜文字。徽宗崇宁初,迁直秘阁、熙河转运使。三年(一一○四)知郑、陈二州。四年,改知冀州;秋,除河东转运副使。靖康之难后卒。撰有《潏水集》四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六卷,其中诗八卷。事见《潏水集》附录宋钱端礼撰《书潏水集后》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四,《宋元学案》卷三一有传。 李复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潏水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藏北京图书馆,简称文津阁本)和残存《永乐大典》中李复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