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吴与几二首 其二

旧庐邻通衢,先畴接近郊。 居无风雨忧,岁免粒食劳。 生理亦已愉,胸中胡鬰陶。 楹桷思丹刻,久厌处衡茅。 服味喜鲜甘,每羞视锄薅。 德业倦时修,凭虚事华豪。 郑真耕岩石,张蔚隠蓬蒿。 内省重千钧,外物轻一毛。 当时笑寂寞,清节后世高。 原思贫非病,赐也气徒骄。 尔视季子金,何如颜氏瓢。

译文:

以前的房屋临近四通八达的大路,先辈留下的田地靠近城郊。住在那里不用担忧风雨的侵袭,每年也不用为粮食而辛苦劳作。生活本已十分安乐愉悦了,可心里为何还郁闷不乐呢?原来是想着把房屋的柱子和椽子都雕刻上精美的图案并涂上丹漆,早就厌倦了居住在简陋的茅屋之中。饮食上喜欢新鲜甘美的食物,还总是羞于去田间除草劳作。对于品德和学业的修养感到倦怠,却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奢华排场。 想想郑真在岩石间耕种,张蔚隐居在蓬蒿草丛里。他们内心自我反省,把品德操守看得重如千钧,而把身外之物看得轻如鸿毛。当时的人可能嘲笑他们生活寂寞,可他们的高尚节操却为后世所敬仰。原思虽然贫穷,但这并不是他的缺陷;子贡虽然富有,可他的骄气也只是徒有其表。你看看苏秦佩戴的六国相印的财富,哪里比得上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德呢?
关于作者
宋代李复

李复(一○五二~?)(《潏水集》卷八《恭人范氏墓志铭》),字履中,号潏水先生,原籍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因其先人累官关右,遂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同上书《李居士墓志铭》)。与张舜民、李昭玘等为文字交。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五年,摄夏阳令。哲宗元祐、绍圣间历知潞、亳、夔等州。元符二年(一○九九),以朝散郎管勾熙河路经略安抚司机宜文字。徽宗崇宁初,迁直秘阁、熙河转运使。三年(一一○四)知郑、陈二州。四年,改知冀州;秋,除河东转运副使。靖康之难后卒。撰有《潏水集》四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六卷,其中诗八卷。事见《潏水集》附录宋钱端礼撰《书潏水集后》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四,《宋元学案》卷三一有传。 李复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潏水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藏北京图书馆,简称文津阁本)和残存《永乐大典》中李复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