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欲春秋交,寒暑争愈悍。 故知阴阳气,盛极暑方变。 七月庚伏末,困弱但流汗。 天地一大炉,造物虐相玩。 早衰虚实反,举动多颠眩。 安得甘露浆,凿顶沃清灌。 招提古浮图,岿壮压西甸。 烈风无时休,寂阴却炎暵。 几有篮舆兴,客来发我愿。 共游不暇徐,到寺日未旦。 童儿青芒𪨗,洁洒花雨散。 斌駮溪石枕,凝滑水纹簟。 张置相对卧,境闲心不乱。 有时闻妙香,忽来传静饭。 饱起摩腹行,看尽长廊徧。 却呼竹窗僧,汲泉具茗椀。 道在语嘿间,浅深随所见。 同将烦恼蠲,尽洗清凉观。 兹游岂无益,欲继慎莫缓。
同刘君俞城西寺避暑
译文:
在春秋交替的时节,寒暑的争斗愈发激烈。由此可知阴阳之气,当暑气达到极盛时才会发生转变。七月到了庚伏的末尾,人困乏虚弱,只一个劲儿地流汗。天地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造物主肆意地折磨着世间万物。我过早衰老,身体虚实颠倒,一举一动常常头晕目眩。怎样才能得到甘露啊,好让它从头顶灌入,给我带来清凉。
城西有座古老的寺庙,那高大的佛塔巍峨壮观,稳稳地矗立在西边的郊野。寺里狂风不停歇地吹着,幽静的阴凉驱散了炎热。我本就有乘轿去游玩的念头,正好有客人来访,促成了我这心愿。我们一同前往,顾不上慢慢悠悠,赶到寺庙的时候天还没亮。
寺里的童子穿着青色的草鞋,洒水清扫,那水珠像花雨般四散洒落。溪石打磨的枕头色彩斑斓,水纹图案的竹席光滑如凝脂。我们把这些东西安置好,相对着躺下,环境清幽,内心也不再烦乱。有时候能闻到奇妙的香气,忽然又传来安静用斋饭的消息。吃饱了起身,摩挲着肚子散步,把长长的走廊都走遍了。
之后我们招呼竹窗边的僧人,让他汲来泉水,备好茶碗。有道存在于言语和沉默之间,领悟的深浅就看个人的见识了。我们一同消除了烦恼,全身心沉浸在清凉的境界中。这次出游怎么会没有益处呢,要是想效仿我们,可千万不要迟疑啊。
关于作者
宋代 • 李复
李复(一○五二~?)(《潏水集》卷八《恭人范氏墓志铭》),字履中,号潏水先生,原籍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因其先人累官关右,遂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同上书《李居士墓志铭》)。与张舜民、李昭玘等为文字交。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五年,摄夏阳令。哲宗元祐、绍圣间历知潞、亳、夔等州。元符二年(一○九九),以朝散郎管勾熙河路经略安抚司机宜文字。徽宗崇宁初,迁直秘阁、熙河转运使。三年(一一○四)知郑、陈二州。四年,改知冀州;秋,除河东转运副使。靖康之难后卒。撰有《潏水集》四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六卷,其中诗八卷。事见《潏水集》附录宋钱端礼撰《书潏水集后》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四,《宋元学案》卷三一有传。 李复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潏水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藏北京图书馆,简称文津阁本)和残存《永乐大典》中李复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