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暗枭狐响,天明蛟蜃伏。 君子贵知几,乘时介多福。 中原昔不竞,淮海波涛蹙。 高视孙仲谋,雄心冀前躅。 大明将升腾,氛祲先驱逐。 周师东南指,淮澨归亭毒。 遗烬倚江流,荧荧怯风烛。 真人方远略,坠绪劳君续。 后至祇取羞,先迷庶能复。 时雨动民望,远猷走辰告。 密算结浮梁,长驱践平陆。 敌气沮飞渡,军势乘破竹。 鳞羽不及张,巢窟骇倾覆。 百年厓石棱,镌刻犹在目。 风涛杳不作,水落秋山足。 留与钓鱼舟,穿维宛相属。 由来一带水,未胜长城曲。 道梗叛或易,时清去还速。 何必凿秦淮,佳气自消缩。
采石
译文:
### 译文
夜晚昏暗之时,枭鸟和狐狸发出声响,仿佛有邪恶在蠢动;到了天明,蛟龙和大蛤之类的怪物都潜伏起来。君子可贵之处在于能察觉事物细微的变化,把握时机以获得众多的福泽。
往昔中原地区国力不振,淮海一带波涛汹涌,局势紧张。有人像当年的孙权一样高瞻远瞩,心怀壮志,期望能追随前人的足迹成就一番大业。
如同明亮的太阳即将升起,必先驱逐那弥漫的妖气。后周的军队向东南方进发,淮河岸边的土地都归其掌控。残余的势力靠着江流苟延残喘,就像风中的蜡烛,微弱而惶恐。
真命天子有着深远的谋略,那些即将断绝的事业就靠贤能的人来延续。行动迟缓的人只会自取其辱,先前迷失方向的或许还能迷途知返。
及时的雨满足了民众的期望,远大的谋略迅速地传告四方。周密谋划搭建起浮桥,大军长驱直入踏上平坦的陆地。敌人的士气在大军飞渡之时受挫,我方军队的攻势如同破竹一般势不可挡。敌人还来不及展开抵抗,他们的巢穴就因骇人的攻势而倾覆。
历经百年,山崖上当年镌刻的文字还清晰可见。如今风平浪静,江水退去,秋山尽显。这些崖石留待钓鱼的小舟穿梭往来,绳索相连仿佛彼此相属。
自古以来这一带的江水,也比不上长城的作用。道路阻塞时叛乱或许容易发生,时局清明时离去也迅速。何必去开凿秦淮河呢,那所谓的祥瑞之气自然会消散减弱。
### 解析
这首诗围绕历史局势和军事行动展开。前半部分强调君子要把握时机,回顾了中原局势的变化,后周军队的征战等。后半部分描述了战争的胜利过程,以及对崖石遗迹的感慨,最后表达了对江防和局势的看法,认为时局清明才是关键,不必依赖地理上的屏障。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