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天源环赐第,自榜回鸾鸦雀避。 好宾嗜古富图书,玉轴牙签捧珠翠。 歌舞陈前慰俗人,不倾玉沥发银縢。 王郎十八魁天下,招客同延贵客星。 末出东晋十三帖,此第十一石蕴琼。 绢标间是褚公写,误以右军标作谢。 我时指出一座惊,精神焕起光相射。 磨墨要余定等差,谢公鬰勃冠烟华。 当时倾笈换不得,归来呕血目生花。 十五年间两到国,朱门如旧无高牙。 帖归翰长以姻媾,忽然陈前兴健嗟。 开元玺封寻复出,永存珍秘相王涯。 翰林印著建中岁,王谢炎灵传更贵。 副车侍中王贻永,出征不货收文艺。 太常借模真却还,郗愔入版余皆弃。 芳林鬻第书有行,次入太师重姓李。 我识翰长自布衣,论文写字不相非。 知己酷好辍己好,惠然发箧手见归。 谢安谈笑康江左,物外人标没两大。 子敬合书只后批,天才物望都无那。 治乱悠悠八百年,人隆偶聚散亦遄。 兵火水土不随劫,端使米老铺案间。 我生辛卯两丙运,今岁步辛月亦然。 丙申时宜辛丑日,此帖忽至庸非天。 临风浩思王仲宝,江南宰相只谢安。
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
译文:
### 翻译
太师您在天源坊被皇帝赏赐了宅第,宅门上题写的“回鸾”二字气势非凡,连鸦雀都远远避开。您喜好结交宾客,酷爱古玩和书籍,那些用美玉装饰轴头、象牙做签的珍贵书籍旁,还有美人相伴。
您时常在歌舞的簇拥下款待世俗之人,却从不轻易打开那珍贵的书画箱笼。王郎您十八岁就高中状元,招揽宾客共同迎接贵客。最后拿出东晋的十三帖,我眼前这幅是第十一帖,它如同蕴藏着美玉的石头般珍贵。
那绢质的标签是褚遂良所写,却错误地把王羲之的作品标注成了谢安的。我当时指出这个错误,满座皆惊,大家的精神都为之一振,目光如光芒相互映射。您磨好墨让我评定这些字帖的等级,谢安的书法气势蓬勃,超凡脱俗。
当时我即便倾其所有也换不来这幅字帖,回去后急得吐血,眼前阵阵发花。
十五年间我两次来到京城,那朱红色的大门依旧,却没了当年的威风排场。这幅字帖因为姻亲关系到了翰林长官手里,忽然又出现在我面前,让我不禁激动地发出感叹。
字帖上开元年间的玺印又重新映入眼帘,它如同当年王涯珍藏的宝物一样珍贵。字帖上还有翰林印,印着建中年间的日期,王谢家族的灵气传承,让它更加珍贵。
副车侍中王贻永,出征时不贪图财物,只收集文艺珍品。太常寺借去临摹后真迹归还,就像郗愔把一些字帖刻入石碑后其余都舍弃一样。
芳林宅第售卖时,书籍按顺序流转,这幅字帖到了太师您这里,您姓李。
我从您还是平民时就结识了您这位翰林长官,我们一起谈论文章、切磋书法,从不相互指责。您深知我对这幅字帖的酷爱,便舍弃自己的喜好,欣然打开箱子亲手把它归还给我。
谢安谈笑间就安定了江东局势,他超凡的人品和才望世间少有。王献之的合书只是在后面批注,论天才和声望都比不上谢安。
天下治乱悠悠过了八百年,人物的兴盛偶然聚集,离散却也迅速。兵火、水灾、土埋都没能让这幅字帖遭受劫难,最终让我米芾能把它铺展在桌案之上。
我出生在辛卯年,经历了两个丙运,今年又是辛年,这个月也是辛月。丙申年适宜的辛丑日,这幅字帖忽然来到我身边,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面对清风我思绪浩渺,想起王仲宝,江南宰相中能与谢安相提并论的实在不多啊。
### 解析
这首诗围绕着东晋书法字帖展开,讲述了字帖的流传过程,以及诗人与字帖的种种缘分。诗中涉及众多人物和书法史典故,展现了当时文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变迁和命运无常的感慨。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