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偃树石名天下,后日良工无及者。 任侯借我枯木图,石气苍茫若唐画。 画时只用床头笔,与可亲题是真迹。 霜皮合抱隠不彰,老盖支离存半壁。 梢摧骨朽心已穿,干烂龙鳞体犹瘠。 生意虽休根柢在,崛强杈牙倚天黑。 胶流断节文理深,笋枝剥落如针直。 坐久疑行古塞外,凌空惨淡千年色。 起身就视觉有神,不见笔痕惟淡墨。 岂徒挥洒无人似,苦节清风贫到死。 任侯珍重竟何如,不独画好心君子。 若使与可为俗流,枯木虽佳侯不收。
观文与可学士画枯木
译文:
韦偃所画的树石在天下闻名,后来的优秀画工没有能比得上他的。
任侯借给我这幅枯木图,石头那苍茫的气韵,就好像是唐代的画作。
这幅画绘制的时候只用了床头的笔,文与可亲自题字,这可是真迹啊。
那枯木有着合抱粗的霜皮,却隐蔽不显,它那老树冠已经支离破碎,仅存半壁。
树梢摧折,树干腐朽,树心都已穿空,树皮干裂如同龙鳞,整棵树还是那么枯瘦。
虽然生机已无,但根柢还在,它那崛强的枝杈指向天空,与天色相映衬。
断裂的树节处有树脂流淌,纹理幽深,笋枝剥落,直直的就像针一样。
我坐着看画久了,恍惚间仿佛行走在古老的塞外,眼前是一片历经千年的惨淡景象。
我起身走近,只觉得这幅画神韵十足,看不见笔痕,只有淡淡的墨色。
文与可哪里只是作画挥洒自如、无人能及啊,他坚守苦节、秉持清风,一生贫困到死。
任侯如此珍重这幅画,又何止是因为画得好呢,更因为文与可是品德高尚的君子。
要是文与可也是个世俗之人,就算这枯木画得再好,任侯也不会收藏啊。
关于作者
宋代 • 毕仲游
毕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初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后与兄仲衍同举进士。历霍丘、柘城主簿,知罗山、长水县。哲宗元祐初,除军器监丞,改卫尉寺丞。召试学士院,同试者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九人,仲游擢第一。除开封府推官,出为河北西路、河东路提点刑狱。召权礼部郎中,又出为秦凤路、永兴路提点刑狱,改知耀州,因苏轼党狱调知阆州。徽宗即位,迁利州路提点刑狱,改知郑州、郓州。在淮南转运副使任上入元祐党籍,降监嵩山中岳庙。后出籍,管勾西京留守御史台,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有《西台集》二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作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以为“亦几几乎还其旧矣”。事见宋陈恬《西台毕仲游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有传。毕仲游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殿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