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西丈人头皓白,避世不作诸侯客。 黄帝老子是其师,短褐补肩人不识。 呜呼相国起文吏,能解干戈谋社稷。 诸田喋血腥未已,封裹疮痍与休息。 三齐儒生多说士,强读诗书谈治国。 席间众口乱如发,乡饮明堂尽陈迹。 丈人西来貌甚野,杖藜柴车面黧黑。 坐言治道本无事,要尔苍生自安适。 尔能高卧知大体,男子耕耘女蚕织。 用之天下如掌上,况尔区区城七十。 相君再拜受其教,舍以高堂奉颜色。 相君已死君不来,千五百年人叹息。 眈眈新堂作者谁,密州太守文章伯。 太守高吟醉太白,年谷常丰无盗贼。 三牛倒曳九仙木,大斤截落瑯琊石。 修梁巨柱屹如涌,磊落巍峨称公德。 太守思公公不见,辟户张筵望南北。 诗成鬼神相对泣,文就龙蛇惊辟易。 公今存亡讵可问,况今自有神仙骨。 五嶷山高近城郭,太守有堂奚不宅。 我欲写公之意于鸣琴,又欲画公之容于四壁,太守胡不置我于其侧。 我欲奋飞无羽翼,注目高歌泪沾臆。
盖公堂歌
译文:
胶西有位老者头发已经雪白,他避开尘世,不愿做诸侯的门客。
他以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为师,穿着短褐布衫,补丁补在肩头,旁人都不了解他。
唉,相国曹参本是从文官出身,却能放下干戈,为国家谋划长远。
当时齐地的田氏家族争斗得血腥未止,曹参就像包扎伤口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
三齐之地有很多儒生和游说之士,他们强行诵读诗书,高谈如何治理国家。
在宴席上众人七嘴八舌,乱得像一团头发,过去乡饮酒礼和在明堂的礼仪都已成为旧迹。
这位老者从西边来,模样十分质朴,拄着藜杖,坐着柴车,面色黝黑。
他坐着谈论治国之道,认为本应无为而治,让百姓自然安乐舒适。
只要能清静无为识大体,男人就会安心耕耘,女人就会专心养蚕织布。
把这样的治理方法用在全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作一样容易,何况只是这小小的七十座城。
相国曹参恭敬地拜了又拜,接受了他的教诲,还安排高堂请他居住,以表敬重。
曹参去世后,老者也不再前来,一千五百年过去了,人们仍为此叹息。
那座威严壮观的新堂是谁建造的呢?是密州太守这位文章大家。
太守高声吟诗,醉得如同李白一样潇洒,在他的治理下年年五谷丰登,没有盗贼。
用三头牛拖着从九仙山运来的木材,用大斧头砍伐瑯琊山的巨石。
长长的房梁、巨大的柱子矗立起来,如同涌起的山峰,雄伟壮观,正配得上太守的公德。
太守思念盖公却再也见不到他,打开门窗摆下筵席,向南北眺望。
太守写成的诗让鬼神都相对哭泣,写成的文章让龙蛇都惊退避让。
盖公如今是生是死哪里还能问起,况且他本就有神仙般的风骨。
五嶷山高耸,离城郭很近,太守有这样的堂,为何不让盖公在此安住。
我想把盖公的思想用鸣琴弹奏出来,又想把盖公的容貌画在四面墙壁上,太守为何不让我在他身边呢。
我想要展翅高飞却没有羽翼,只能注目高歌,泪水沾湿了胸膛。
关于作者
宋代 • 毕仲游
毕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初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后与兄仲衍同举进士。历霍丘、柘城主簿,知罗山、长水县。哲宗元祐初,除军器监丞,改卫尉寺丞。召试学士院,同试者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九人,仲游擢第一。除开封府推官,出为河北西路、河东路提点刑狱。召权礼部郎中,又出为秦凤路、永兴路提点刑狱,改知耀州,因苏轼党狱调知阆州。徽宗即位,迁利州路提点刑狱,改知郑州、郓州。在淮南转运副使任上入元祐党籍,降监嵩山中岳庙。后出籍,管勾西京留守御史台,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有《西台集》二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作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以为“亦几几乎还其旧矣”。事见宋陈恬《西台毕仲游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有传。毕仲游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殿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