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送君行,强题送君诗。 诗中有鄙语,不是离别辞。 君长不五尺,气若千丈蜺。 谈经掩众口,论道惊群儿。 况君擅才华,文若老吏为。 刚肠乏软语,面折不我随。 人尝论君材,照坐珊瑚枝。 畴能论君心,清静如摩尼。 奈何三十六,未免州县卑。 君装赴国门,仆瘦病马羸。 太仓幸可籴,穷达慎所之。 儒冠易感慨,华屋难伸眉。 纷纷儿女曹,足令壮士悲。 工部贪采药,汉老甘茹芝。 不逢方外人,勿吐胸中奇。
送王君仪北归
译文:
我没办法亲自送你远行,只能勉强写这首送别的诗。诗里有一些粗陋的话语,算不得什么优雅的离别之辞。
你身高不足五尺,可气势却像千丈长的霓虹一样壮阔。讲解经典的时候能让众人都闭嘴倾听,谈论道理能让那些年轻人惊叹。况且你才华出众,写文章就像老练的官吏那样干练。你性格刚直,不会说些软话,当面批评我时也不会顺着我。
人们常常谈论你的才华,说你就像照亮满座的珊瑚枝一样耀眼。可又有谁能真正了解你的内心呢?你的内心就像清净的摩尼宝珠一样纯净。
可为什么你三十六岁了,还只能在州县担任卑微的官职。你收拾行装前往京城,而我却瘦弱不堪,连马也瘦弱无力。
幸好京城的太仓有粮食可以买,无论穷困还是显达,你都要慎重选择自己的道路。读书人的帽子容易引发感慨,在华丽的房屋里也难以舒展眉头。那些庸庸碌碌的儿女之辈,足以让壮士感到悲哀。
杜甫曾热衷于采药,陈瓘甘愿吃灵芝。如果没有遇到世外高人,就不要轻易吐露你胸中的奇谋妙策。
关于作者
宋代 • 毕仲游
毕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初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后与兄仲衍同举进士。历霍丘、柘城主簿,知罗山、长水县。哲宗元祐初,除军器监丞,改卫尉寺丞。召试学士院,同试者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九人,仲游擢第一。除开封府推官,出为河北西路、河东路提点刑狱。召权礼部郎中,又出为秦凤路、永兴路提点刑狱,改知耀州,因苏轼党狱调知阆州。徽宗即位,迁利州路提点刑狱,改知郑州、郓州。在淮南转运副使任上入元祐党籍,降监嵩山中岳庙。后出籍,管勾西京留守御史台,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有《西台集》二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作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以为“亦几几乎还其旧矣”。事见宋陈恬《西台毕仲游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有传。毕仲游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殿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