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为之送笔戏赠

阎生作三副,规摹宣城葛。 外貌虽铣泽,毫心或麤粝。 功将希栗尾,拙乃成枣核。 李庆缚散卓,含墨能不泄。 病在惜白毫,往往半巧拙。 小字亦周旋,大字难曲折。 时时一毛乱,乃似逆梳发。 张鼎徒有表,徐偃元无骨。 橅画记姓名,亦可应仓卒。 为之街南居,时通铃下谒。 晴轩坐风凉,怪我把枯笔。 开囊扑蠹鱼,遣奴送一束。 洗砚磨松煤,挥洒至日没。 蚤年学屠龙,适用固疏阔。 广文困虀盐,烹茶对秋月。 略无人问字,况有客投辖。 文章寄呻吟,讲授费颊舌。 闲无用心处,雌黄到笔墨。 时不与人游,孔子尚爱日。 作诗当鸣鼓,聊自攻短阙。

译文:

### 送笔缘由与笔的评价 阎生制作了三副毛笔,他是仿照宣城葛氏笔的样式来做的。这些笔从外观上看,笔杆光洁明亮,很是好看,可笔毫的中心部分却有的显得粗糙。他本想做出能与栗尾笔媲美的好笔,结果却做得像枣核一样,不伦不类。 李庆做的散卓笔,含墨的能力还不错,墨水不容易漏出来。不过它的毛病在于舍不得用好的白毫,所以做出来的笔效果参差不齐,有时精巧,有时笨拙。写小字的时候还能勉强应对,可写大字就很难写出笔锋和曲折变化了。而且时不时会有一根笔毫乱翘,就好像头发被逆向梳理了一样,十分难看。 张鼎做的笔徒有其表,外观看着还行,但内里却不怎么样;徐偃做的笔则根本没什么骨力。不过,用它们来临摹书画、记记姓名,应付一下紧急情况倒也还可以。 ### 友人送笔及书写情景 为之住在街南,时常会通过下人来拜访我。有一天,他在晴朗的轩室里,坐在凉风之中,奇怪我怎么拿着一支枯笔。于是他打开书囊,赶跑里面的蠹鱼,派仆人给我送来了一束毛笔。 我赶忙洗好砚台,磨好松烟墨,拿起笔来尽情挥洒,一直写到太阳落山。 ### 自叹与感慨 我早年就像学屠龙之术的人一样,学了很多高深却不实用的东西,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所学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我这个广文馆博士生活清苦,只能以腌菜下饭,平日里也只能烹着茶,对着秋月消磨时光。几乎没有人来向我请教学问,更别说有客人来留我住宿了。 我写文章也只是在苦闷中自我倾诉,讲授知识也费了不少口舌。闲暇的时候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就只能评点一下笔墨的好坏。 虽然时常没有人和我交往,但就像孔子那样珍惜时光的人,即便无人问津,也会好好利用时间。我写这首诗就像是击鼓,是为了自我反思,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关于作者
宋代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