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庄颜延之吟

千里共明月,彼此惟月知。 音信虽不闻,有月难为询。 对月祇自恨,中夜还窥人。 姝子想无寐,瞻望应敷陈。 既然默默得心腑,那更徐徐入庭户。 因笑延之题,殁为长不归。 一息已云往,宁复为归期。 稚子亦自晓,安用延之持。 希逸辨既妄,徒泄延之非。 两诗寓意囗囗好,云海沈沈杳无耗。 红颜销尽那得闻,惟胜知之遇凶暴。

译文:

相隔千里的人共同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份思念和心境只有月亮知晓。 虽然彼此之间听不到对方的音信,可就算有明月,也难以向它问询对方的情况。 对着月亮只能暗自怨恨,到了半夜,月亮还好像在偷偷窥视着人。 那位美好的女子想必也难以入眠,她抬头瞻望明月,心中应该也满是思绪,在倾诉着吧。 既然默默之间心意已经相通,月亮又慢慢地照进了庭院。 于是笑着想起颜延之题诗之事,他说人去世后就长久不能归来。 人一旦逝去,气息消散,哪里还有归来的日期呢。 小孩子也都明白这个道理,又何必像颜延之那样苦苦执着。 谢庄的辩解本就是虚妄的,只是徒然地揭露颜延之的不是。 这两首诗寓意本来挺好的,可如今就像那深沉的云海一样,杳无消息。 美人容颜消逝的事情又哪里能让人知晓,只有谢庄知道颜延之遭遇了凶险和暴祸。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首诗较为生僻,在理解和翻译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原诗中“两诗寓意囗囗好”这里有缺字,可能会影响对整体诗意更精准的把握。
关于作者
宋代黄裳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