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天竺聪道人

完完明月珠,蓄彼万丈渊。 径寸不可睹,余辉媚清川。 道人实有道,胶口默不传。 心闲气自和,眉宇常蔼然。 邦人昔致师,欲以居法筵。 文移动帅府,礼数端亦虔。 冥鸿避网罗,矫翼从高骞。 朅来灵山隅,圆蒲味深禅。 盛德不自显,与物同周旋。 儿曹恃文采,毫末争丑妍。 相逢广坐间,肯顾斯人贤。 茫茫大化中,浮名暂腥膻。 吾知道人意,反汝生哀怜。

译文:

那圆润无瑕的明月宝珠,深藏在万丈深渊之中。 虽然连直径一寸大小的它都难以得见,但它的余晖却让清澈的河流都变得妩媚动人。 这位聪道人是真正有道行之人,他紧闭双唇,默默不向外人传授道法。 他内心闲适,气息自然和顺,眉宇间常常透着和蔼的神色。 当地百姓从前曾去邀请他,想让他登上法席讲经说法。 邀请的文书甚至打动了帅府,礼数也极为虔诚周到。 但他就像那远避网罗的鸿雁,振翅高飞,远远离去。 如今他来到了灵山一角,坐在圆蒲团上潜心体悟深奥的禅理。 他品德高尚却不自我彰显,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 那些年轻人依仗着自己的文采,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去争论美丑优劣。 即便在大庭广众之下相逢,他们又怎会留意到这位贤人的高尚呢? 在这茫茫的自然变化中,浮名不过是暂时让人觉得像腥膻之物般可求。 我明白道人心中所想,他反而会对这些追逐浮名的人生出怜悯之情。
关于作者
宋代释道潜

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续骫骳说》)。一说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咸淳临安志》卷七○)。幼即出家为僧,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倡和。哲宗绍圣间,苏轼贬海南,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曾肇为之辩解,复为僧。崇宁末归老江湖。其徒法颖编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行于世。参寥子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参寥子诗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参校明崇祯八年汪汝谦刻本(简称汪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