䜩处重寻旧,淹留怪此身。 是非方背俗,趋向且依仁。 讲论青瑶重,文章白日新。 材谋强训练,机务默经纶。 抱策期宁汉,潜辉岂避秦。 幽扉重藓迹,永巷绝车辚。 奥域争先到,夷途约荐臻。 方从三友益,肯顾一瓢贫。 学以充吾志,思期惠尔民。 如何迷要路,未得泛通津。 虽谓神龙屈,宁惭尺蠖伸。 庙堂方致理,岩穴肯遗人。 自顾蓬蒿迹,终非草莽臣。 伫期携素业,相与奉严宸。 执己清成雪,谋邦锐应斤。 力求三代治,追复在昌辰。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
译文:
这是一首较为复杂的言志诗,以下是逐句的现代汉语翻译:
## 首联
宴聚之处再次寻觅旧日时光,我奇怪自己为何长久停留在此。
“䜩处”就是宴聚的地方,“重寻旧”表示重新寻找过去的记忆;“淹留”指长时间停留,“怪此身”是对自己当下状态的一种疑惑。
## 颔联
在是非判断上我违背世俗标准,行为趋向则始终依照仁义。
这表明诗人在看待是非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随波逐流,而在为人行事上坚持仁义之道。
## 颈联
讲论学问如青玉般珍贵,文章创作像白日一样常新。
“青瑶”是青玉,这里用青玉的珍贵来形容讲论学问的价值;“文章白日新”体现诗人不断追求文章创作的创新。
## 腹联
努力训练自己的才能谋略,默默筹划国家大事。
“材谋强训练”强调对自身才能和谋略的培养锻炼;“机务默经纶”指暗中为国家政务出谋划策。
## 第六联
怀揣良策期望安定汉室(这里借指国家),潜藏光芒并非为了躲避世事。
“抱策期宁汉”表达诗人有治国安邦的抱负;“潜辉岂避秦”说明他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隐居。
## 第七联
幽静的门扉布满青苔痕迹,长长的小巷断绝了车马喧嚣。
描绘出一种清幽、寂静的生活环境,暗示诗人远离尘世纷扰。
## 第八联
深奥的学问领域我要争先到达,平坦的道路也相约一起前行。
体现诗人在学问追求上的积极进取,愿意和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进步。
## 第九联
正从与良友的交往中获益,怎会在意一瓢饮的贫困生活。
“三友益”出自《论语》“益者三友”,这里指和有益的朋友交往;“一瓢贫”用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典故,表明诗人安贫乐道。
## 第十联
学习是为了充实我的志向,思考是期望能造福百姓。
明确了学习和思考的目的,即实现个人志向和为百姓谋福祉。
## 第十一句
为何迷失了重要的道路,还未能在通途上畅行。
诗人感慨自己在实现抱负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未能顺利前行。
## 第十二句
虽说如神龙暂时受屈,又怎会因像尺蠖那样屈伸而惭愧。
“神龙屈”比喻自己暂时不得志;“尺蠖伸”用尺蠖这种昆虫屈伸前行的特性,表明自己能屈能伸的态度。
## 第十三句
朝廷正在致力于治理国家,怎会遗漏山林中的贤才。
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选拔人才的信心,相信自己终会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 第十四句
看看自己如蓬蒿般平凡的踪迹,终究不是甘愿埋没的草野之臣。
诗人虽自谦平凡,但又表明自己有远大的志向,不甘于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平民。
## 第十五句
期待着带着自己的学识和抱负,一起侍奉威严的帝王。
“素业”指学问、事业;“严宸”指帝王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帝王。
## 第十六句
坚持自我,品德清如白雪,谋划国家大事敏锐如斧斤。
“执己清成雪”强调自身品德的高洁;“谋邦锐应斤”表示在谋划国家事务时果断、敏锐。
## 尾联
努力追求三代那样的清明之治,复兴盛世就在昌盛的时运。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诗人期望能重现三代的繁荣昌盛,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