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门堰

古人材大心亦公,忧乐每与天下同。 谋功虑事不草草,欲与天地为无穷。 我来舒城道三堰,行看利入东南徧。 渔樵处处乐太平,稻粱岁岁收余羡。 江淮旱涝相缀联,舒城独自为丰年。 人知今日乐其土,不知古人为尔天。 二刘未必真奇伟,谋虑及民乃如此。 俗儒文多实已亡,洋洋大论言羲皇。 心欲为功害辄胜,医庸未足平膏肓。 纷纷予亦何为者,爱古伤今空涕洒。 题诗倚立寄西风,不知材力非骚雅。

译文:

古代的贤才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心胸宽广公正,他们的忧愁和欢乐总是与天下百姓紧密相连。他们谋划功绩、考虑事情从不草率行事,一心想要建立与天地同在、永垂不朽的功业。 我来到舒城,一路寻访七门堰等三处水利工程,亲眼看到它们带来的利益遍布东南各地。无论在何处,渔夫和樵夫都能在这太平盛世中怡然自乐,年年的稻谷都能获得丰收,还有盈余。江淮地区旱灾和涝灾接连不断,唯有舒城能够独自享有丰收之年。 如今人们只知道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却不了解这是古代贤人为他们带来的福祉。修建七门堰的刘信、刘馥未必是那种被世人传颂的奇伟之人,但他们为百姓谋划考虑,能有这样的功绩。 那些世俗的儒生,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可实际才能却早已丧失。他们只会高谈阔论远古时代的事情,看似言辞华丽,却毫无实际用处。他们心里想着建功立业,可每次都会被各种阻碍打败,就像庸医无法治愈病人的重病一样。 我自己又算什么呢?空有爱慕古人、感伤今时的情怀,却只能徒然地流泪。我倚靠在一旁题下这首诗,把它寄托给西风,也知道自己的才学能力远远比不上那些擅长作诗的人。
关于作者
宋代彭汝砺

彭汝砺,字器资,祖籍江西袁州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滨田村)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状元。彭汝砺读书为文,志于大者;言行取舍,必合于义;与人交往,必尽试敬;而为文命词典雅,有古人之风范。著有《易义》、《诗义》、《鄱阳集》等。彭汝砺去世后被安葬在江西省鄱阳县双港镇,其后裔以鄱阳滨田,双港为中心,散居全国各省市等地。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