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斛岭寨井

斛岭寨,行云际,下视长江入地底。 汲江登岭行三里,跻扳峻险为艰尔。 将率居民几半千,度岁终年苦无水。 爰自庆歴达元符,循旧安常谁拟议。 元符太守何公贤,爱民虑事诚而至,以为山顶流泉鲜其事。 吾观古人行师动万亿,所至岂必皆平地。 军必有井井未达,将渇不敢闻众耳。 阴阳者流,以水照星。 星之所聚,泉所委行。 行浚凿三日,遇泉井成矣。 乃今三井如鼎趾,岂特当年负瓶操绠,仆仆往还之人为慰喜。 吾欲后之人,知井所以起,敬守前功无委圯。 必使甃砌长如今日之清泚,万万斯年施何已,故作此歌勒诸斛岭之市。

译文:

### 现代汉语译文 斛岭寨,高耸在云雾之间,站在寨上向下俯瞰,长江就好像流入了地底。 要到江边取水然后再登上山岭,得走上三里路,攀爬险峻的山路十分艰难。 这里带领着将近五百居民,一年到头都苦于没有水用。 从庆历年间一直到元符年间,大家都因循旧习、安于现状,谁也没有提出过解决办法。 元符年间的太守何公十分贤明,他爱护百姓、考虑事情周到细致,他认为山顶有泉水流淌并非不可能之事。 他说,我看古代行军动辄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所到之处难道就一定都是平地吗? 军队一定要有井,如果井还没挖成,将领就算口渴也不敢让众人知道。 那些懂得阴阳之术的人,用水映照星辰。 星辰聚集的地方,就是泉水汇聚流淌的方向。 于是按照这个方法挖掘开凿了三天,就遇到了泉水,井也就挖成了。 如今这里有三口井,就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分布着,这可不仅仅让当年那些背着水瓶、拿着井绳,来来往往奔波取水的人感到欣慰欢喜。 我希望后来的人,能够知道这井是怎么来的,要敬重和守护前人的功劳,不要让井坍塌毁坏。 一定要让井壁的砖石一直像现在这样清澈干净,让这井水永远流淌、永不干涸,所以我作了这首诗歌,把它刻在斛岭的集市上。
关于作者
宋代郑侠

郑侠(一○四一~一一一九),字介夫,号大庆居士,又号西塘老人,祖籍光州固始(今属河南),后入闽,为福清(今属福建)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进士。调光州司法参军,入监安上门。神宗熙宁中,因绘《流民图》、,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业图迹》上奏,指斥新法弊窦,编管汀州,改英州。哲宗立,放还,除泉州教授。元祐八年(一○九三),授泉州录事参军。元符元年(一○九八),再窜英州。徽宗即位,复泉州教授,改监潭州南岳庙,未被敕,复追毁前命。崇宁五年(一一○六),复将仕郎,不复出。宣和元年卒,年七十九。光宗绍熙初,追赠朝奉郎。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赐谥介。有《西塘集》十卷。《景定建康志》卷四八、《东都事略》卷一一七、《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郑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西塘集》为底本,参校清吴自牧(宋诗钞二集·西塘诗钞)(简称诗钞)、清管庭芬《宋诗钞补·西塘集补钞》(简称补钞)。另辑得集外诗七首,合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