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慈济法门

我比丘某甲,今为傍生类。 发佛大慈悲,忏彼六情根。 无始业障海,眼根著诸色。 耳界闻乱声,鼻染一切香。 舌生诸恶刺,身如机关主。 六贼游戏中,心想如猿猴。 无有暂停时。 如此等六法,名为六情根。 一切业因缘,皆从妄想起。 妄想如幻焰,亦若空中花。 迷倒不觉知,为诸惑业缚。 永堕三途界,没在众苦中。 不闻正法音,何曾知忏悔。 惟愿十方佛,菩萨众大师。 慈力与冥加,令其知发露。 无始一切恶,今日悉消除。 毕故不造新,常当修梵行。 未脱傍生难,余命愿安乐。 筌网及虞罗,愿不相值遇。 饮啄随时足,饥渴永不逢。 相见起慈心,愿不相吞噉。 当承三宝力,誓脱众尘劳。 毕此苦类身,愿生诸佛国。 弥陀广慈愿,不舍一切生。 观音慈愿深,常游五道界。 愿舒五色臂,拔我出轮回。 傥若命终时,愿垂亲接引。 救我厄难者,菩萨大檀那。 悯我临汤火,舍财赎我命。 须弥与大海,徒自谓高深。 檀那今日恩,高深不可比。 现生增福寿,眷属悉团圆。 来世受身时,愿同生佛国,和南贤圣众。

译文:

我身为比丘(出家受戒的男性僧人)某某甲,如今为那些旁生(即畜生道的众生)发心。 我要发起佛陀那伟大的慈悲之心,为它们忏悔那六根(六种感知器官)的罪业。从无始劫以来积累的业障像大海一样深沉,它们的眼根执着于各种色相,看到美好的就贪爱,看到丑恶的就厌恶;耳根沉迷于杂乱的声音,无论是悦耳还是嘈杂的音声,都被其所扰;鼻根沾染一切香气,不管是花香、脂粉香还是其他各种气味,都被它所迷惑;舌根生出诸多恶言恶语,像毒刺一样伤人,也会因贪图美味而造下杀业;身体就如同机关的主宰,四处奔波造作种种恶业;而这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就像是六个贼在不断地扰乱身心,心中的念头就像猿猴一样,一刻也不停歇。 像这样的六种情况,就被称为六情根(即六根)。一切的业力和因缘,都是从虚妄的念头生起的。这些妄想就如同虚幻的火焰,又好似空中的花朵,看起来好像真实存在,实际上都是虚幻不实的。旁生们被这些虚妄所迷惑颠倒,却丝毫没有觉察,从而被各种烦恼和业力束缚。他们永远地堕入了三途(即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世界,深陷在无尽的痛苦之中。他们听不到正法的声音,又何曾知道要忏悔自己的罪业呢? 我只希望十方世界的诸佛,以及诸位菩萨和大德高僧,能够以慈悲的力量暗中加持这些旁生,让它们能够知晓发露自己的罪业。让它们从无始劫以来所造下的一切恶业,在今天全部消除。让它们结束过去的恶业,不再造作新的恶业,常常修行清净的梵行。 如果它们还没有脱离旁生的苦难,希望它们在剩余的生命里能够安乐度过。让那些捕鱼的筌网和捕鸟的罗网,都不要遇到它们;让它们能够随时吃饱喝足,永远不会遭受饥渴之苦;让它们彼此相见时都能生起慈悲之心,不要相互吞食。 它们应当承蒙佛法僧三宝的力量,发誓脱离各种尘世的烦恼和劳苦。等这苦不堪言的旁生身结束之后,希望它们能够往生到诸佛的净土。阿弥陀佛有着广大慈悲的誓愿,从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誓愿极为深厚,常常在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的世界中游走救度众生。希望观世音菩萨能够舒展那五色的手臂,把它们从轮回的苦海中救拔出来。倘若它们命终之时,希望菩萨能够亲自前来接引。 那些拯救它们于厄难之中的菩萨和大施主们,怜悯它们即将遭受如临汤火般的痛苦,不惜舍财来赎它们的性命。须弥山和大海,还只是自己号称高深而已,而这些施主今天的恩情,其高深程度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希望这些施主们现世能够增加福寿,眷属都能团圆美满。来世再受生的时候,希望他们能够一同往生到佛国。我在此向贤圣大众行礼致敬。
关于作者
宋代释遵式

释遵式(九六四~一○三二),俗姓叶,字知白,天台宁海(今属浙江)人。少投东山义全出家,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从宝云义通受业。淳化初,居宝云讲席。真宗咸平中,归天台。大中祥符中,历居景德寺、杭州昭庆寺讲席。后居复兴故天竺寺,赐号慈云。著《净土忏法》、《金光明》、《观音》诸本忏仪行世,又号慈云忏主。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事见《镡津集》卷一五《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记》。著述今存《金园集》三卷、《天竺别集》三卷等。 遵式诗,以《续藏经》本《金园集》、《天竺别集》为底本,《金园集》参校日本刻本(简称日刻本,藏上海图书馆)。另从诸书辑得集外诗十七首,共编为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