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蛤蜊呈子骏明叔

两君霜夜两相过,有酒无肴争奈何。 蛤蜊买得虽不多,百枚包以一枯荷。 呼奴再濯清泠波,玉石磊落声相磨。 干薪烈焰稍骈罗,暴殄天物真烦苛。 闭关拒敌难挥戈,划然双辟如嘘呵。 天然甘露贮玉窠,不须易牙为调和。 争先贾勇手自拏,莫笑擎盘无翠娥。 釪明肉净绝泥沙,弃掷顽壳如投梭。 宫醅滟滟鹦鹉螺,满饮不惜朱颜酡。 念初搜索从海涯,千斤秪载双骆驼。 都城观阙云峨峨,时新首到王公家。 吾侪得啖已蹉跎,势力不敌怨则那。 往岁端居临漕河,此物堆积如山坡。 蛏𧍧淡菜暨车蛾,其实气味俱同科。 但嫌咀嚼费齿牙,何尝珍惜如京华。 物虽难得味乃佳,一壶千金古所嗟,三嗅而兴君为歌。

译文:

在一个霜寒的夜晚,子骏和明叔两位朋友前来拜访我。大家聚在一起有美酒,却没有下酒菜,这可怎么办才好呢? 我赶紧去买了些蛤蜊,数量不算多,只用一片干枯的荷叶就把百来个蛤蜊包起来了。我唤来仆人,让他把蛤蜊放在清澈的水里反复清洗,那一颗颗蛤蜊就像玉石一样,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我把干柴架起,燃起熊熊烈火,开始煮蛤蜊。虽说这么简单地烹饪它们好像有点暴殄天物,不过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煮蛤蜊的时候,就像在闭关抵御敌人,没有什么华丽的手段。不一会儿,蛤蜊的壳“咔嚓”一声双双裂开,就像有人在轻轻呼气。 瞧那裂开的蛤蜊,里面满是像天然甘露一样鲜美的汁水,盛在那贝壳如同美玉做的窝里。这味道本就鲜美至极,根本不需要像易牙那样的名厨来调味。 我们几个人都争先恐后、鼓足勇气,亲自伸手去拿蛤蜊吃。可别笑话我们面前没有美人擎着盘子侍奉。 煮好的蛤蜊,壳内的肉干净鲜亮,一点泥沙都没有。我们吃完后,随手把那坚硬的壳像投梭子一样扔到一边。 桌上摆着色泽艳丽、泛着波光的宫廷美酒,盛在鹦鹉螺形状的酒杯里。我们尽情畅饮,丝毫不担心喝得满脸通红。 想想这些蛤蜊,最初是从遥远的海边搜寻来的,千斤重的蛤蜊,也只能用两匹骆驼来运载。在那繁华的都城,宫殿楼阁高耸入云,时新的美食总是先送到王公贵族的家中。 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吃到这些蛤蜊,已经算是很不容易了。我们的势力比不上那些权贵,对此也只能徒增抱怨,又能怎样呢? 往年我闲居在漕河边上的时候,这蛤蜊堆积得像小山一样。还有蛏子、淡菜和车蛾这些贝类,其实味道都差不多。那时候只是嫌吃它们太费牙齿,从来没有像在京城这样珍惜它们。 东西虽然难得,但味道确实鲜美。古人就曾感叹一壶酒价值千金,现在面对这美味的蛤蜊,我们再三嗅闻,兴致盎然,子骏,你来为这场景高歌一曲吧。
关于作者
宋代孔武仲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为国子直讲。哲宗元祐初,历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尝民族矛盾论恢复诗赋取地一下,攻击王安石经义。进起居郎兼侍讲迩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绍圣四年,坐元祐党夺耿,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与兄文仲、弟平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著有,诗书论语说》等百余卷,已佚。南宋王𨗨收辑孔氏兄弟诗文合刊为《清江三孔集》,武仲诗文共十七卷,其中诗七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孔武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为底本,参校民国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宋诗钞》(简称诗钞)、《永乐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诗篇,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