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襄邑宰丁阳叔

溪上一杯酒,送君今几时。 譬如霜林箨,浩荡从风吹。 初飘清湘濵,今落浊汴湄。 蹉跎虽渐老,相见更容怡。 尚赖城市俗,篮舆远追随。 鸣驺惊雁鹜,笑语在空陂。 会食古道场,僧房静帘帷。 败荷覆一水,落叶鸣轩墀。 偶坐亦无事,幽来更何之。 旁有宋襄墓,高坟映深祠。 炉烟已寂寞,拱木相蔽亏。 意象宛如在,兴亡真可悲。 寥寥千余年,华采几纷披。 有如蛙争水,顷刻成枯池。 池尽复为陆,陆黍秋离离。 追惟泓之战,语濶气甚夷。 狗颈不急搦,干将仍倒持。 欲将乌合众,慕彼鹰扬师。 首领几不完,身复为囚覊。 好大不量力,荒哉徒尔为。 曾不如勾践,潜军卷旌麾。 夜上姑苏台,吴人犹不知。 用兵贵权谋,高言竟何施。 从兹以名邑,留作永世规。 隧道仿佛在,披榛犹可窥。 陈迹何足究,吾侪宁好奇。 又上金山殿,平瞰天一涯。 横𩙪响群铎,惊鸟投深枝。 清兴乘未尽,夕阳已纷驰。 流水复相促,扁舟从此移。 怒号入旅枕,先声戒寒期。 相过不可得,况复穷游嬉。 后会果安在,张本以今诗。

译文:

在溪边我曾为你摆下一杯酒饯行,如今送你离去已经过去多久了啊。 你就像那秋霜下树林里掉落的笋壳,浩浩荡荡地随着风四处飘荡。 最初你漂泊到清澈的湘江之畔,如今又落在浑浊的汴水岸边。 岁月蹉跎,我们虽然渐渐老去,但再次相见时,彼此面容依旧带着愉悦。 还好有这城市的习俗,我坐着竹轿远远地跟随着你。 前行队伍中喝道的骑卒惊起了水中的大雁和野鸭,我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旷的山坡。 我们在古老的道场相聚用餐,僧房里帘幕安静低垂。 残败的荷叶覆盖着一汪池水,落叶在台阶上沙沙作响。 偶然坐在一起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清幽的氛围让我们不知还能去往何处。 旁边有宋襄公的坟墓,高大的坟茔映衬着幽深的祠堂。 香炉里的烟火早已熄灭,环绕的树木相互遮蔽。 那往昔的景象仿佛还在眼前,朝代的兴亡真是令人可悲。 悠悠过了一千多年,多少繁华兴盛过。 就好像青蛙争夺水塘,顷刻间水塘就干涸了。 水塘干涸后又变成了陆地,陆地上秋天的黍子长得很茂盛。 回想起泓水之战,宋襄公说话口气很大但神色却很镇定。 他不赶快抓住战机,就像把锋利的宝剑倒着拿一样。 他想用那些乌合之众,去模仿那像雄鹰展翅般的军队。 他自己几乎连脑袋都保不住,还成了阶下囚。 他好大喜功却不自量力,真是荒唐至极啊。 他还不如勾践,悄悄地率领军队卷起军旗。 趁夜登上姑苏台,吴国人还浑然不知。 用兵作战贵在有谋略权变,那些高谈阔论又有什么用呢。 从此这个地方以“襄邑”为名,留下了永久的教训。 那通往墓穴的隧道仿佛还在,拨开榛莽还能看到一些痕迹。 这些陈旧的事迹哪里值得深究,我们难道只是好奇吗? 之后我们又登上金山殿,平望着天边。 横吹的狂风吹响了众多的铃铛,惊飞的鸟儿投向幽深的树枝。 这清雅的兴致还没消退,夕阳却已匆匆西下。 流水好像在催促着我们,小船从此处起航。 风声怒号传入旅途中的睡枕,像是提前预告寒冷季节的到来。 以后要再见面都难了,更别说尽情地游玩嬉戏。 以后的相聚究竟在哪里呢,就用这首诗作为一个念想吧。
关于作者
宋代孔武仲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为国子直讲。哲宗元祐初,历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尝民族矛盾论恢复诗赋取地一下,攻击王安石经义。进起居郎兼侍讲迩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绍圣四年,坐元祐党夺耿,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与兄文仲、弟平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著有,诗书论语说》等百余卷,已佚。南宋王𨗨收辑孔氏兄弟诗文合刊为《清江三孔集》,武仲诗文共十七卷,其中诗七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孔武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为底本,参校民国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宋诗钞》(简称诗钞)、《永乐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诗篇,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