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庐山游,发兴自年少。 偶来得闲侣,更欲窥众妙。 幽林穿蒙笼,青峰上崄峭。 遥看天池路,一线在岩徼。 辛勤得至此,惨寂已西照。 云池桂无根,瞪视心胆掉。 暮夜烟云昏,西岩亦登眺。 圣灯稍稍出,弄影何窈窕。 一枝分百点,变态不可料。 须臾归寂灭,何处观朕兆。 僧房得栖宿,爽气冰毛窍。 翻然亦兴尽,却恨归途窎。 缅懐道隆师,确不奉明诏。 似与山间石,慇懃论久要。 我今来时迫,心灰真可笑。 明朝指绣谷,裹足登凉轿。 揩却壁上名,恐为高人笑。
宿天池
译文:
我打从年少时起,就萌生出游览庐山的念头。偶然间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好友,便更想探寻庐山那神奇奥妙的景色。
我们穿行在幽暗茂密、枝叶蒙茏的树林中,向着陡峭险峻的青峰攀登。远远望去,通往天池的路,就像一条细线挂在山崖的边缘。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天池,此时夕阳西下,四周一片凄清寂静。云雾缭绕的天池里的桂树,仿佛无根一般悬在那里,我瞪大双眼看着,只觉得心胆俱颤。
夜幕降临,烟云昏暗,我们又登上西岩眺望。圣灯渐渐出现,它们摇曳的光影是那么轻盈美妙。原本的一盏圣灯,仿佛能分散成上百个光点,变化多端,让人难以预料。
不一会儿,圣灯又都消失不见,完全找不到它们曾出现过的迹象。
我们在僧房里安顿下来,山中清爽的气息让我浑身毛孔都感到冰凉畅快。可很快游兴就消散了,又开始遗憾回去的路途如此遥远。
我不禁缅怀起道隆法师,他坚决不接受皇帝的诏书。他好像和山间的石头一样,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执着于长久的约定。
而我如今因为时间紧迫,游玩的兴致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灰心丧气的样子实在可笑。
明天我就要前往绣谷,我会裹好脚坐上凉轿。我还打算把墙壁上自己的题名擦掉,生怕被那些高洁的隐士嘲笑。
关于作者
宋代 • 孔武仲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为国子直讲。哲宗元祐初,历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尝民族矛盾论恢复诗赋取地一下,攻击王安石经义。进起居郎兼侍讲迩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绍圣四年,坐元祐党夺耿,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与兄文仲、弟平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著有,诗书论语说》等百余卷,已佚。南宋王𨗨收辑孔氏兄弟诗文合刊为《清江三孔集》,武仲诗文共十七卷,其中诗七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孔武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为底本,参校民国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宋诗钞》(简称诗钞)、《永乐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诗篇,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