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双谷

芳兰非不嘉,当门自宜锄。 矧此恶木阴,久妨长者车。 仆夫砺寻斧,告我日方除。 久持不忍意,柯条益扶疏。 植根虽云固,伐去曾须臾。 我涂虽不宽,出入自有余。 开门听还往,并纳贤与愚。 荒秽一朝尽,来者皆虚徐。

译文:

你可能想说的是《伐双谷》,不过从文本看应该是《伐双谷》有误,实际是苏辙的《伐双柏》。下面为你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芬芳的兰草并非不好,但要是长在大门口,自然应该锄掉。更何况这两棵恶树的树荫,长久以来妨碍了贤德之人的车驾通过。 仆人磨好了大斧,告诉我说今天就把树除掉。我长久以来一直心存不忍,结果这两棵树的枝条长得更加繁茂了。 它们的根虽然扎得很深很牢固,但真动手砍伐,一会儿就把它们伐倒了。 我门前的道路虽然不算宽敞,但现在出入已经绰绰有余。 打开门听任人们来来往往,不管是贤能之人还是愚笨之人都能自由进出。 长久以来的荒秽一下子就被清除干净了,以后来的人都能从容自在地通行。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