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伤足

少年谬闻道,直往寡所疑。 不知避碍险,造次逢颠危。 中岁饱忧患,进退每自持。 长存鄙夫计,未免达士嗤。 前日使胡罢,昼夜心南驰。 中涂冰塞川,滉漾无津涯。 仆夫执辔前,我亦忘止之。 马眩足不禁,拉然卧中坻。 异域非所息,据鞍几不支。 昔尝诵楞严,闻有乞食师。 行乞遭毒刺,痛剧侵肝脾。 念觉虽觉痛,无痛痛觉知。 念极良有见,遂与凡夫辞。 我今亦悟此,先佛岂见欺。 但尔不即证,欲往常迟迟。 咄哉后来心,当与初心期。

译文:

年少的时候我错误地以为领悟了人生道理,做事径直向前,很少有疑虑。 不懂得避开阻碍和危险,仓促行事就遭遇了困顿危难。 中年饱经忧患,无论进退都能自我克制。 常常怀着普通人的想法,难免被豁达之士嗤笑。 前些日子出使契丹结束,我日夜都盼着向南回到家乡。 途中冰面覆盖了河流,一片汪洋看不到边际。 车夫拉着缰绳在前面走,我也忘了阻止他。 马头晕脚也不听使唤,突然摔倒在河中高地。 这异国他乡不是休息的地方,我靠着马鞍几乎支撑不住。 从前我曾诵读《楞严经》,听说有一位乞食的僧人。 他在乞讨时被毒刺扎到,疼痛剧烈直达肝脾。 但心中觉悟虽然能感觉到疼痛,然而没有疼痛的感觉时,疼痛的觉知也就不存在了。 深思之后确实有所见解,于是和凡夫俗子的观念告别。 如今我也领悟了这个道理,先代佛祖难道会欺骗人吗? 只是不能马上就证得这种境界,想要达到却总是有所迟疑。 唉!这后来的懈怠之心啊,应当和当初的坚定之心相契合才行。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