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龟山

再涉长淮水,惊呼十四年。 龟山老僧在,相见一茫然。 僧老不自知,我老私自怜。 驱驰定何获,少壮空已捐。 掉头不见答,笑指岸下船。 人生何足云,陵谷自变迁。 当年此山下,莫测千仞渊。 渊中械神物,自昔尧禹传。 帆樯避石壁,风雨随香烟。 尔来放冬汴,冷沙涨成田。 褰裳六月渡,中流一带牵。 俯首见砂砾,群渔捕鲂鳣。 父老但惊叹,此理未易原。 何况七尺躯,不为物所旋。 众形要同尽,独有无生全。 百年争夺中,扰扰谁相贤。

译文:

我再次渡过这长长的淮河,不禁惊呼,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龟山的老和尚还在,我们相见时都一脸茫然。 老和尚自己没意识到已经衰老,而我却暗自怜惜自己青春不再。这么多年四处奔波,到底获得了什么呢?年少时的大好时光都白白浪费了。 我向老和尚询问,他却扭头不回应我,只是笑着指向岸边的小船。他说人生没什么值得多提的,山陵和深谷都会自然变迁。 当年在这龟山之下,是深不可测的千仞深渊。深渊中锁着神物,这传说从尧、禹的时代就开始流传。过往的船只都要避开那石壁航行,祭祀时风雨仿佛也随着香烟而动。 但如今冬季汴水泛滥,寒冷的沙滩淤积成了农田。六月时人们提起衣裳过河,在河中央还需要拉着绳索前行。低下头能看到河底的砂砾,成群的渔夫在捕捞鲂鱼和鳣鱼。 当地的父老乡亲对此只是惊叹,这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探究。更何况我们这七尺之躯,更不应该被外物所左右。世间万物的形态终将消逝,唯有不生不灭的精神才能得以保全。在这百年的争夺之中,大家纷纷扰扰,又有谁比谁更贤能呢?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