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李倅钧访赵嗣恭留饮南园晚衙先归

城南高楼出乔木,下有方塘秋水足。 新霜未变草木鲜,晚日旋催梨枣熟。 雨荒松菊半榛莽,风老菰蒲初瑟缩。 门前大路多尘土,日中过客无留毂。 开门却扫如有待,下马升堂真不速。 劝我一振衣上黄,临风共倒樽中渌。 肴蔬草草意不尽,丝竹泠泠暗相属。 琳宫仙伯自闲暇,幕府粗官苦烦促。 晚衙簿领当及期,后堂车辖要须漉。 令人更愧东宫师,眷恋溪山弃华屋。

译文:

在城南,高大的楼阁从乔木丛中显露出来,楼阁下方有一方池塘,里面蓄满了秋天的水。刚下的霜还没有改变草木的鲜嫩色泽,傍晚的阳光却在迅速催促着梨和枣成熟。 被雨水侵袭后,松菊已大半被杂草掩盖,经风一吹,菰蒲也开始瑟缩起来。门前的大路满是尘土,大白天过往的行人车辆都不停留。 赵嗣恭家好像早就有所期待,打开门后就把道路打扫干净。我们下马直接进入厅堂,这可真是不请自来。 他劝我抖落一下衣服上的灰尘,然后迎着风一起把酒杯中的美酒饮尽。菜肴虽然简单,但主人的情意却绵绵不尽,轻柔的丝竹声隐隐约约,似乎在不断地陪伴着我们。 道观里的仙长自然悠闲自在,而我们这些幕府里的小官却被繁杂的事务困扰。傍晚要处理的公文有期限要求,后堂里的车辆也要准备好上路。 这让我更加惭愧于像东宫师这样的人,他们眷恋着这溪山美景,甘愿舍弃华丽的房屋。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