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自浄土步至功臣寺

山平村坞连,野寺钟相答。 晚阴生林莽,落日犹在塔。 行招两社僧,共步青山月。 送客渡石桥,迎客出林樾。 幽寻本真性,往事听徐说。 钱王方壮年,此邦事轻侠。 乡人鄙贫贱,异类识英杰。 立石象兴王,遗迹今岌嶪。 功勋三吴定,富贵四海甲。 归来父老藏,崇高畏摧压。 诗人巧讥病,牛领恣挑抉。 流传后世人,谈笑资口舌。 是非亦已矣,兴废何仓卒。 持归问禅翁,笑指浮沤没。

译文:

山岭平坦,村庄一个连着一个,野外寺庙里的钟声相互呼应。 傍晚的阴影在树林和草丛中弥漫开来,夕阳的余晖还映照在佛塔之上。 我和子瞻(苏轼)前行招呼附近两个寺庙的僧人,一同在明月下漫步于青山间。 僧人先是送我们过了石桥,又出树林来迎接我们。 我们在这幽静的探寻中回归本真性情,慢慢听僧人讲述过往的故事。 钱王(钱镠)正值壮年的时候,在这一带行侠仗义。 乡里人当时轻视贫贱之人,而有识之士却能认出他是英雄豪杰。 人们立起石碑象征着这里兴起了帝王,那遗迹至今还高耸挺立。 钱王建立功勋平定了三吴地区,他的富贵程度在四海之内首屈一指。 他衣锦还乡时父老乡亲都以他为傲而将他深藏般地敬重,又因他地位崇高而害怕他权势的压迫。 诗人们巧妙地讥讽他的缺点,肆意地挑他的毛病。 这些言论流传到后世,成了人们谈笑的话题。 是非对错都已经过去了,兴衰成败是如此地迅速突然。 我们带着这些感慨回去询问禅房里的高僧,他笑着指向水中的泡沫,那泡沫瞬间就消失了。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