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恪郎中知襄州

魏公德业冠当年,汝守威名竦汉边。 将相传家俱未远,子孙到处各推贤。 风流最喜君真似,符竹连分政得专。 岘首重寻碑堕泪,习池还指客横鞭。 逃亡已觉依刘表,寒俊应须礼浩然。 当有郡人知古意,拦街齐唱接篱篇。

译文:

魏公当年的道德和功业在那个时代堪称首屈一指,你像昔日汝州太守一样,威名震动汉朝边境。 将相的家风传承还并不久远,其子孙不管到哪里都被人称赞为贤才。 我最为欣喜的是你的风流气质和先辈极为相似,如今你得到朝廷任命去治理一方,能够自主地施行政令。 你到襄州后可以去岘首山,重温羊祜堕泪碑的故事;也能到习家池,遥想当年宾客们扬鞭策马的场景。 当地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应该会像当年依附刘表那样来依靠你,而那些出身贫寒的才俊,你也应当像对待孟浩然一样以礼相待。 想来当地百姓会理解你这份古道热肠,到时候他们会在街道两旁齐声高唱着欢迎你的歌谣。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