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柳子玉

柳侯白首郎,风格终近古。 旧游日零落,新辈谁与伍。 人情逐时好,变化无定主。 试看近时人,相教蹈规矩。 行身剧孔孟,称道皆舜禹。 但求免讥评,岂顾愁肺腑。 坐令不羁士,举足遭网罟。 缅怀我生初,遗俗尚目睹。 中庸虽已亡,比近则犹愈。 老成慎趋好,后生守淳鲁。 岂效相谩欺,衒牛沽马脯。 过恶酒色间,可罪非可恶。 譬如嵇与阮,心迹岂深蠹。 京师逢柳侯,往事能历数。 叹息子美贤,相与实旧故。 至今存篇章,醉墨龙蛇舞。 斯人今苟在,亦恐终囚虏。 惜哉时论隘,安置失处所。 一麾寄河壖,垂老幸有土。 世俗安足论,且尽杯中醑。

译文:

柳侯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郎官,他的品格和风度始终与古代贤人相近。过去一同交游的人一天天减少、离世,如今新一辈的人中又有谁能与他相匹配呢? 世人的情感总是追逐当下的潮流喜好,变化无常,没有固定的准则。你看如今这些人,互相教导着去遵守所谓的规矩。他们行事仿佛比孔子、孟子还要严格,开口闭口都称赞着舜、禹这样的贤君。但他们这样做不过是为了避免别人的讥讽和批评,哪里会顾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呢? 这使得那些不受拘束、有真性情的人,动辄就会陷入困境,好像一举一动都被罗网束缚。 回想我出生的时候,过去的一些淳朴风俗还能看到。虽然“中庸”之道已经渐渐消失,但那时的情况相比现在还是要好一些。年长的人谨慎地不盲目追逐时髦,年轻人坚守着淳朴憨厚的品性。哪里像现在的人互相欺骗,就像卖牛的肉却挂着马肉的幌子。 人们的过错大多在酒色方面,这样的过错虽然可以责备,但还不至于让人深恶痛绝。就如同嵇康和阮籍,他们的内心和行为哪里是被不良风气深深侵蚀了呢。 我在京城遇到柳侯,他能清晰地讲述过去的事情。他感叹子美(这里可能是指苏舜钦等类似贤才)的贤能,我们与子美确实是旧相识。至今还留存着子美写的篇章,那醉后写下的字迹犹如龙蛇飞舞。如果子美如今还在世,恐怕也会沦为囚犯。 可惜啊,当下的舆论太过狭隘,让贤才不能得到合适的安置。柳侯你如今被贬到黄河岸边任职,好在年老时还有一块立足之地。世俗的看法哪里值得去计较呢,我们且尽情地喝干这杯美酒。
关于作者
宋代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