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桥诗 东新桥

群鲸贯铁索,背负横空霓。 首摇翻雪江,尾插崩云溪。 机牙任信缩,涨落随高低。 辘轳卷巨绠,青蛟挂长隄。 奔舟免狂触,脱筏防撞挤。 一桥何足云,讙传广东西。 父老有不识,喜笑争攀跻。 鱼龙亦惊逃,雷雹生马蹄。 嗟此病涉久,公私困留稽。 奸民食此险,出没如凫鹥。 似卖失船壶,如去登楼梯。 不知百年来,几人陨沙泥。 岂知涛澜上,安若堂与闺。 往来无晨夜,醉病休扶携。 使君饮我言,妙割无牛鸡。 不云二子劳,叹我捐腰犀。 我亦寿使君,一言听扶藜。 常当修未坏,勿使后噬脐。

译文:

东新桥就像是一群鲸鱼,身上贯穿了粗大的铁索,它们背负着如彩虹般横跨天空的桥梁。桥的一端好似鲸鱼之首,在波涛翻涌如白雪的江上摇晃;另一端犹如鲸鱼之尾,插入那云崩雾涌的溪流。 桥身的机关部件能够自如伸缩,水位上涨或下落,桥也随之高低起伏。辘轳转动,卷起粗大的绳索,那绳索就像青色的蛟龙挂在长长的堤岸上。 有了这座桥,奔腾的船只不用再担心疯狂地碰撞,脱离控制的竹筏也不会相互挤压。一座桥看似不起眼,却在广东和广西地区传扬开来,人人都在称赞。 当地的父老乡亲们,有些之前从未见过这样的桥,他们满脸喜悦,争着爬上桥去感受。桥上车马行人往来,声势浩大,连水中的鱼龙都被惊吓得四处逃窜,马蹄声好似惊雷冰雹般响亮。 可叹啊,这里百姓苦于渡河已经很久了,无论公家还是私人,都被困在这里,行程延误。一些奸猾的人靠这种危险的渡河情况谋取利益,他们像野鸭和鸥鸟一样在水中出没。他们的行为就像是卖了会让人沉船的壶,又像是让人离开平地去登楼梯,充满了危险。也不知道这百年来,有多少人在渡河时葬身泥沙之中。 谁能想到如今在波涛之上,人们行走就像在厅堂和内室一样安稳。无论白天黑夜都能自由往来,就算是喝醉了或者生病了,也不用人搀扶着过河。 太守啊,请听听我的话,建桥这件事就像庖丁解牛一样,有精妙的方法。不要只说王庠、王佑两位先生辛苦,也该感叹我为此捐出了腰间的犀带。 我也祝愿太守您,希望您能听我这拄着藜杖之人的一番话。要常常在桥梁还没损坏的时候就进行修缮,不要等到出了问题才后悔莫及。
关于作者
宋代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