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 其一

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 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 却愁县令知游寺,尚喜渔人争渡桥。 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

译文:

在昌化双溪馆这儿,我沿着溪边小路去探寻溪水的源头,一直走到治平寺。一路上,那重重叠叠的山峦满是翠绿,仿佛山间的翠色都滴落在我身上,让我的衣裘都变得沉甸甸的。两条山涧里溪水奔腾,发出的声响回荡在空旷的山谷,连窗户都好像被这声响震得摇晃起来。 我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并不嫌弃溪边的竹笋长得细瘦。吃饱后,我悠闲地穿梭在树林里,去寻找野生的芎苗。 我心里又有点发愁,怕县令知道我到这寺里游玩,好在有渔人在桥上争着渡河,能帮我分散别人的注意力。 这一路上的景象,就跟我曾经走过的醴泉山下的路差不多,桑树的枝条刺得人眼睛生疼,而麦子已经长得有齐腰那么高了。
关于作者
宋代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