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南书事

元丰五年秋,七月十九日。 猛风终夜发,拔木坏庐室。 须臾海涛翻,倒注九溪溢。 湍流崩重城,万户竞仓卒。 万牛岂复辨,涯渚怳已失。 婴老相携扶,回首但凄栗。 忧心漫如焚,救疹竟无术。 忆昨摄印初,岁望颇云吉。 田畴时雨足,秔糯各秀实。 胡为兆阴怪,平地遭潏汨。 尤嗟梁栋材,中道摧折毕。 日月有常度,金行正萧瑟。 畴咨风雨师,残害皆天物。 天心本好仁,忍视久不恤。 况今大上圣,治具严且密。 骑马藏民间,教兵授神笔。 四夷还旧疆,百辟奉新律。 固宜集和气,祥瑞为时出。 缘何漳南民,憔悴抱愁疾。 终当呼长鲸,一吸见蓬荜。

译文:

在元丰五年的秋天,七月十九日这一天。 狂风整夜呼啸着刮起来,大树被连根拔起,房屋也被毁坏。 不一会儿,大海的波涛汹涌翻腾,海水倒灌进来,使得九条溪水都泛滥溢出。 湍急的水流冲垮了重重城墙,千家万户都在匆忙慌乱中不知所措。 这汹涌的洪流就像无数头牛在奔腾,让人无法分辨,岸边和小洲一下子都不见了踪影。 老人和小孩相互搀扶着,回头望去,只有满心的凄凉和恐惧。 我的内心忧心如焚,却终究没有办法去救助这些受灾的百姓。 回忆起当初我刚到这里任职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一年的年景应该很不错。 田野里雨水充足,粳稻和糯稻都长得很好,即将成熟。 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种怪异的阴邪征兆,让这平地遭受汹涌洪水的侵袭呢? 尤其让人叹息的是那些栋梁之材,都在这灾难中半途被摧毁折断了。 日月运行都有它固定的规律,现在正值秋季,万物本应是正常的萧瑟景象。 我想问一问掌管风雨的神灵,你们为什么要残害这些天生的万物呢? 上天的本意本是心怀仁慈的,怎么忍心看着百姓受灾却长久不加以体恤呢? 况且如今圣上圣明,治理国家的制度严谨又周密。 圣上关心民间疾苦,骑马深入民间了解情况,还传授神妙的方法来训练士兵。 周边的少数民族都归还了原本属于我们的疆土,百官都遵循着新的法令。 按道理应该会聚集天地间的祥和之气,祥瑞的景象也会时常出现。 可为什么漳南的百姓,却如此憔悴,满心愁苦呢? 我真想呼唤那巨大的鲸鱼,把这洪水一口气吸干,让百姓能重新看到自己破旧的房屋。
关于作者
宋代郭祥正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