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宇文之邵公南止亭

公南九亭名止止,亭不妄作名何为。 群公赋咏得深趣,清绝正与斯人宜。 铺张止义到无说,使我下笔先迟疑。 圣贤出处无定辙,俯仰轻重争毫厘。 云行非行止非止,由赐狂病渊骞痴。 公南少年负才术,试仕吐出胸中奇。 一言龃龉便投袂,自道岂欲求人知。 公卿文章强且起,举手谢绝无还期。 传家万卷书史乐,负郭五里松楸悲。 岷峨嘉景照研席,事搅辄醉醒仍诗。 有时日晏卧不动,鬰鬰经济埋如脾。 太师竹洞枕温落,龙图药圃临清伊。 二公止迹不止道,力与名教相扶持。 今君所处近伊洛,道在不必分高卑。 文章自可敌行事,荀孟皆我知为谁。 亭非俗亭止非止,人物不到西南欺。

译文:

公南有九座亭子,名字都叫“止止”,亭子不会无缘无故建造,这名字又有什么含义呢? 众多文人墨客在此赋诗吟咏,领会到了其中的深刻意趣,这份清幽绝俗正适合宇文之邵这样的人。 若要详尽地阐述“止”的意义,似乎已无话可说,这让我提起笔来都先犹豫迟疑。 古往今来,圣贤们的出仕与隐退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他们在抉择间权衡的细微差别,如同毫厘之差般关键。 云儿飘动,却难说它是真正的动;云儿静止,也难说它是真正的止。就像子路、子贡那样的狂放不羁,颜渊、闵子骞那样的痴于学问。 公南年少时就身怀才学与谋略,初次入仕便展现出胸中的奇思妙想。 却因一句话不合心意,便拂袖而去,还说自己并不想求得他人的理解与知晓。 公卿们凭借文章努力进取,而他却举手谢绝,一去就不再有回归官场的打算。 他以家中万卷书史为乐,对着城郭外五里的松楸树,心中满是感慨。 岷山和峨眉山的美景映照在他的书案旁,若有俗事打扰,他就借酒消愁,酒醒后又吟诗抒怀。 有时天色已晚,他还静卧不起,那济世经邦的抱负就像埋藏在心底深处。 太师的竹洞枕着温暖的落日余晖,龙图阁学士的药圃临近清澈的伊水。 这两位前辈虽有隐退之举,但并未忘却道义,他们努力与名教相互扶持。 如今你所处的地方靠近伊水和洛水,只要坚守道义,就不必在意地位的高低。 你的文章足以与你的行事相匹配,就算是荀子、孟子,又有谁能不被你了解呢。 这亭子并非普通的亭子,“止”也并非简单的停止,要是这样的人物不被关注,那就是对西南地区的轻视啊。
关于作者
宋代冯山

宋普州安岳人,字允南。初名献能。时称鸿硕先生。嘉祐二年进士。熙宁末,为秘书丞、通判梓州。邓绾荐为台官,不就,退居二十年。后范祖禹荐于朝,官终祠部郎中。有《春秋通解》、《冯安岳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