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池悼古

刳地决洪波,深流隐木鹅。 樯髙帆系锦,堤暖柳藏河。 泰甚心方兆,颠危念则那。 去都如脱屣,东下若瘳疴。 殿脚千论女,宫眉斛计螺。 迷楼插空远,水调掲声和。 忠切闻无路,愚谀面自阿。 君颜未回笑,贼首已称戈。 运去天移鼎,人迁地见禾。 当年遗废沼,及此尚名歌。 古往悲奚寄,今传迹未讹。 水寒波刺甲,土老岸髯莎。 落照留归鸟,西风困旧荷。 暮林迷远屿,夕霭暝前波。 亡国谁堪问,覊人恨自多。 凭栏不成去,归意为蹉跎。

译文:

### 译文 当初挖掘土地引来了滔滔洪波,深深的水流中隐藏着探测水位的木鹅。 高高的桅杆上挂着系着锦缎的船帆,温暖的堤岸上柳树成荫,几乎遮住了河流。 当奢华达到极致的时候,灾祸的苗头就已经开始显现,而面临倾覆危险时又能如何呢? 隋炀帝离开都城就像脱掉鞋子一样随意,乘船东下仿佛是去医治疾病般迫不及待。 为龙舟拉纤的有上千名美貌女子,宫中梳妆用的螺黛要用斛来计量。 那高耸入云的迷楼直插远方的天空,《水调》的歌声响亮地唱和。 忠诚恳切的谏言根本没有途径上达天听,而那些愚蠢阿谀的人却当面自我吹嘘讨好。 皇帝的容颜还没有露出回心转意的笑容,造反者的首级已经开始挥舞兵器了。 国运逝去,如同上天移动了象征政权的鼎,人们迁徙离去,原来的宫殿之地如今已长满了庄稼。 当年遗留下来的废弃池塘,到现在还流传着相关的歌谣。 古往今来的悲叹之情该寄托于何处呢?如今流传下来的事迹倒也没有差错。 寒冷的水面上波浪如刀,刺人肌肤,古老的土地上,堤岸边长满了像胡须一样的莎草。 落日的余晖中,归巢的鸟儿在空中盘旋,西风中,枯萎的荷叶显得无精打采。 暮色中的树林模糊了远处的岛屿,傍晚的霭气笼罩了前方的水波。 亡国的事情谁还忍心去追问呢?羁旅在外的人心中的恨意自然很多。 我倚靠在栏杆上,久久不能离去,回家的心意也因此而耽搁下来了。 ### 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凭吊扬州的九曲池而作,借隋炀帝亡国之事抒发兴亡之感和自身的羁旅之恨。诗中描写了隋炀帝当年的奢靡生活,如龙舟锦帆、迷楼水调等,与如今的废沼残荷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亡国的教训。同时,诗人以羁旅之身凭栏怀古,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归家之意也在这历史的沉思中被耽搁。
关于作者
宋代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