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扬子江

长江来何从,远自西极詹。 中破蜀山流,始与巴水兼。 川原日混合,激射势益严。 奔浑万里流,不自顷刻淹。 骇如泻天来,急若赴海添。 潮汐日往复,旦暮难安恬。 攻冲气何雄,吞囓势未厌。 因思禹功成,自匪尭谋佥。 久已口効𪡋,岂复头今黔。 余来方冬时,怒风何沾沾。 掀轰驾髙浪,山阜相联粘。 有如合万鼎,就沸烹群𪫺。 天阳盛焚烁,鬼力争炰𬊈。 声势欲状说,有口嗟如箝。 须臾稍收敛,晴风荡氛揫。 涵澄动自息,拂拭痕无纤。 宛然帝女镜,仰照青天奁。 遐观清神心,俯视分眉髯。 有如尭舜时,惠泽四海沾。 登贤默与虑,流恶声无沾。 洗除岩穴空,荡涤昏奸殱。 恩波浩滂沛,浸润咸滋渐。 群山西南来,垂天下帷幨。 霜风月凌厉,紫翠生觚廉。 无波互澄照,黯惨画一缣。 扁舟出中流,俯仰迷顾瞻。 人生贵自便,苟信何用占。 方期谢黄尘,窃身放苍蒹。 闲从鱼鸟游,默相蛟龙潜。 筑室近钓岸,巉崕插居簷。 行春掇芑薇,坐晚登鲿鲇。 仰思峻极髙,俯爱善下谦。 更与虚旷间,日放诗锋铦。 行求避世交,望醉江城帘。 出处要皆道,终穷亦何嫌。

译文:

长江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它远远地发源于最西边的极远之地。 江水冲开蜀地的山脉奔流而下,这才与巴水相汇合。沿途的河川平原之水不断混合进来,水流相互冲击,气势越发凶猛。浩浩荡荡奔腾万里,一刻也不停留地向前流淌。 它汹涌得就像是从天上倾泻而下,湍急得好似要赶赴大海去增添水量。每天潮汐涨落来回往复,从早到晚都不得安宁。它冲击的气势是何等雄壮,那吞噬一切的态势似乎永远也不会满足。 由此我想到大禹治水成功,这自然离不开尧帝的英明决策和众人的共同谋划。大禹治水时长久操劳,想必早已累得龇牙咧嘴,头发也都变白了吧。 我来到这里正值冬天,狂风猛烈地吹着。风掀起巨大的波浪,那浪头像连绵的山丘一样相互连接。就好像把无数的大鼎放在一起,在里面煮沸着一群奸邪之人。阳光炽热如同烈火燃烧,鬼怪们似乎也在奋力争斗、烹煮。那声势想要描述出来,可我却像被钳子夹住了嘴一样,难以言表。 不一会儿,风浪渐渐收敛,晴朗的微风驱散了空气中的混浊之气。江水的涌动自行平息,水面被拂拭得没有一丝痕迹。它宛如天帝女儿的镜子,仰照着如同妆奁一般的青天。 远远望去,让人心神清爽;低头俯视,连眉毛和胡须都能清晰分辨。这就如同尧、舜的时代,恩惠的泽被遍布四海。任用贤能之人,默默地进行着深思熟虑的谋划;流放恶人,没有一丝恶名沾染。清除了山林洞穴中的奸邪之人,荡涤干净了昏庸和邪恶。 浩荡的恩泽像江水一样滂沱,滋润着万物,让它们都逐渐受到滋养。群山从西南方向连绵而来,就像是从天上垂下的帷幕。在霜风、冷月的凌厉吹拂下,山峦的紫翠之色显得格外分明。没有波浪的水面相互澄澈映照,昏暗的景象就像一幅单色的画绢。 我乘坐着小船行驶在江的中央,抬头低头之间,都让我迷失了方向,不知该看哪里。人生贵在能够自在随心,如果内心坚定,又何必去占卜吉凶呢。 我正期望能摆脱尘世的喧嚣,将自己置身于苍茫的芦苇丛中。悠闲地与鱼鸟为伴,静静地和蛟龙一起潜藏。在靠近钓鱼的岸边建造房屋,陡峭的山崖就像插入屋檐一样。春天出去采摘野菜,傍晚回来钓到鲜美的鱼。 我仰慕那高山的峻拔至极,也喜爱水善于处在低下位置的谦逊品德。在这空旷的天地间,我每天尽情挥洒诗兴,让诗的锋芒更加锐利。我要去寻找那些避世的朋友,期望在江城的酒帘下大醉一场。无论是出仕还是隐居,都遵循着道义,即使穷困潦倒又有什么可嫌弃的呢。
关于作者
宋代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