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角歌和崔公度伯易

尝闻螾出轩辕丘,其长百寻围十牛。 民惊臣愕争论詶,帝亦谓应土德修。 赐螾傍海连十洲,俾朝食壤暮饮流。 仍命九龙狎其游,视龙有角急起羞。 亟去诉帝龙有忧,帝怜不呵许为谋。 召一龙食系其喉,挥万力士乘其头。 披肉断角塞螾求,螾取而冠万鬼窗。 雷号电泣竟莫捄,鼋擗鼍踊吊蛟虬。 奋穴出哭劳鳝䲡,八龙怒走乞天仇。 天赐六丁皆剑矛,取螾拔角磔大幽。 下龙载帝问何由,臣攀堕髯不可留。 竟去不知天所尤,龙冤虽复骨不收。 传流下古说易浮,我闻其语疑有由。 以龙易螾理若不,爱不知蔽似有繇。 人皆伤龙为叹啾,我独鄙其与祸投。 尝闻龙德神自周,出飞于天入海休。 弃此不处与螾俦,以养就人理固偷。 果死以此嗟何仇,我来但爱遗角觩。 是非欲竟理莫搜,君学穷物功搳掊。 其说独挽万蠒抽,当有实论破众廋,勉矣投以钓海钩。

译文:

我曾经听说有一条蚯蚓出自轩辕丘,它身长极长,足有百寻,粗得需要十头牛才能围过来。百姓们看到后十分惊恐,大臣们也惊愕不已,大家纷纷议论交流看法。黄帝也觉得这蚯蚓的出现顺应了土德的气数。 黄帝便赏赐这条蚯蚓,让它住在靠海的地方,连着十个洲的区域都归它。还让它早上吞食土壤,晚上饮用溪流之水。同时,黄帝又命令九条龙与它一同游玩。这蚯蚓看到龙头上长着角,便急忙起身感到羞愧。 蚯蚓赶紧跑去向黄帝诉说自己的忧虑,黄帝心生怜悯,没有呵斥它,还答应为它想办法。黄帝招来一条龙,用绳索系住它的喉咙,又指挥上万名力士骑在龙的头上。然后割开龙的皮肉,锯下它的角,以此来满足蚯蚓的要求。蚯蚓取过龙角,戴在了自己头上,如同在万鬼面前炫耀。 一时间,雷电轰鸣哭泣,却终究无法挽救龙的命运。鼋鼍们纷纷跳跃起来,为蛟龙和虬龙哀吊。鳝鱼和䲡鱼也从洞穴中奋力游出,伤心哭泣。剩下的八条龙愤怒地奔走,向天帝乞求报仇。 天帝赐给六丁神将锋利的剑矛,让他们去对付蚯蚓。他们抓住蚯蚓,拔下它头上的角,把它肢解在极幽深的地方。 有龙驮着黄帝,黄帝询问这其中的缘由,大臣们攀附黄帝的胡须,最终胡须脱落,他们无法再留住黄帝。黄帝最终离去,也不知上天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怪罪。龙虽然含冤而死,连尸骨都没有留下。 这个传说流传到后世,说法变得很虚妄。我听到这个故事,怀疑其中有一定的道理。把龙和蚯蚓的事情相置换,从道理上来说好像不合理,但人们因为喜爱而看不到弊端,似乎也是有原因的。 人们都为龙的遭遇感到哀伤叹息,而我却唯独鄙视龙自己招来灾祸。我曾经听说龙的品德是神妙而周全的,它能飞腾于天空,也能潜藏于大海。可它却不待在该待的地方,反而与蚯蚓为伴,这样来培养自己,从道理上来说本就是苟且之事。如果真的因此而死,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我来到这里,只是喜爱那遗留下来的龙角。 这件事的是非想要弄清楚,却很难探究其中的道理。你研究事物非常深入,功力深厚。希望你能像抽出万缕蚕丝一样,梳理出这个传说,应该会有切实的论断来破除众人的疑惑。努力吧,就像用钓海的鱼钩去探寻真相。
关于作者
宋代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