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髙邮答谢朱元弼兼简崔伯易

昔来何悠悠,今去亦泛泛。 岂自果进退,姑且便饮啗。 三代今去辽,士食久已滥。 徒死不为义,可无苟石担。 平生堕百为,且就投𫓪椠。 束身入世程,开口就人叹。 怒喜有失得,眉睫烦窥瞰。 野鸟或在笼,山猿有终槛。 能安此为命,虽失亦何憾。 予尝勇自明,磨古得前鉴。 抱关贤所容,较猎圣或暂。 庶未负初学,尚为神所监。 予行人之嗟,我笑不为颔。 子独辱所厚,以诗系归缆。 命和始自书,狂言庶非儳。

译文:

往昔我来到此地,那时光缓缓悠悠;如今我即将离去,也是如此飘飘泛泛。这来去之间,难道真的是我自己能果断决定进还是退吗?不过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解决生计罢了。 夏、商、周三代距离现在已经非常遥远了,如今读书人的俸禄获取早已泛滥无度。白白死去却不符合道义,又何必去盲目地承担那些不必要的责任呢? 我这一生在诸多事情上都没有什么成就,姑且投身于读书写作之中。约束自己去适应世俗的规则,一开口说话就引得旁人叹息。别人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都要去留意观察,连眉毛和睫毛的细微变化都得关注,实在是太烦累了。 这就如同野外的鸟儿被关进了笼子,山中的猿猴最终被囚在槛中。要是能安心接受这样的命运,即便有所失去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我曾经勇敢地自我反省,研习古人的事迹从中得到借鉴。像看守城门这样的小官职,贤德的人也能够接受;偶尔去参加围猎,圣人或许也会有这样的短暂之举。我只希望不要辜负自己最初学习的本心,希望能得到神明的监督。 当别人对我的行为发出嗟叹时,我只是一笑而并不点头认同。只有你对我格外看重,用诗歌来系住我归去的船只。你命我和诗,我便自己提笔写下这些,言辞狂放还望不是冒昧唐突。
关于作者
宋代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