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外开三蜀,回中宿万兵。 召还宜北觐,赐钺又西征。 体貌均先后,权纲一重轻。 渊衷尤慎简,舆意尚难平。 伊昔藩条振,于今治体成。 有为终简易,无迹但恢闳。 笔下销顽弊,樽前得隐情。 快如长剑立,通若巨河倾。 阔刃从虚落,醇源及物情。 山川增气象,草木遂勾萌。 暖褐三冬足,丰畴百室盈。 咏歌今父母,畏服古神明。 方幸华轮柅,俄闻瑞节迎。 渇心犹借寇,翘望欲还琼。 况复盘关路,常瞻部使旌。 十连依玉帐,一道固金城。 后诏光前出,新棠似旧荣。 于宣推德业,所至尽功名。 塞马寜非福,溟鹏岂问程。 惟期未温席,归去纂家声。
送蔡帅赴平凉
译文:
### 大致翻译
剑门关外开辟出了三蜀大地,回中地区驻扎着上万的士兵。
蔡帅被朝廷召回本应到北方京城朝见天子,却又被赐予象征军事权力的斧钺前往西边征讨。
天子对待臣子的礼数和态度前后一致,只是根据形势权衡权力的分配。
皇上内心特别谨慎地选拔人才,但民间舆论对此事还难以平息。
往昔蔡帅任地方官时政绩显著,如今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治理局面。
他有所作为时始终追求简易之道,行事看似无形却气势恢宏。
他笔下一挥就能消除各种顽疾弊端,在酒宴之间就能了解到隐情真相。
他行事果断快速如同长剑挺立,思路通达流畅好似大河奔腾倾泻。
他决策果断如同阔刃虚落直击要害,施政的源头醇厚能够关照到万物人情。
在他的治理下,山川增添了壮丽的气象,草木也顺利地发芽生长。
百姓们冬天有足够的暖衣,田野丰收让家家户户粮食充足。
人们歌颂蔡帅就像歌颂自己的父母,敬畏他如同敬畏古代的神明。
刚刚庆幸蔡帅的车驾能够停留此地,忽然又听闻他将带着祥瑞的符节前往新的地方。
百姓们急切地希望能把蔡帅留下,翘首盼望他能像琼玉般早日归来。
况且这一带是盘关的要道,人们常常能看到蔡帅作为部使的旌旗。
众多地方官员都依靠着蔡帅的营帐,整个地区就像坚固的金城一样安稳。
后来的诏令会让之前的任命更加荣耀,新的政绩会如同旧的功绩一样辉煌。
蔡帅宣扬德行和功业,所到之处都能建立功名。
这就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又像北冥之鹏展翅哪会去问行程远近。
只期望蔡帅不要久留外地,早日回去继承家族的好名声。
### 解析说明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通过对蔡帅过往政绩的赞美、此次任命的情况以及对其未来功业的期许等方面进行描述。在翻译时,需要结合诗歌的整体意境和历史背景,尽量准确地传达原诗的意思,同时考虑到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让译文流畅易懂。不过由于古代诗歌用词较为典雅且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部分表述可能在翻译中难以完全精准呈现。
关于作者
宋代 • 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