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宽恤闻人太博

治平日久法制宽,远方民力尤衰残。 昔之陆海号富庶,今也乐岁嗟饥寒。 不惟浅夫事苟简,抑有能吏争雕刓。 天涯僻陋九重阻,自弃沟壑甘长叹。 咄嗟蚩蚩乃邦本,基本坚厚邦如磐。 吾君仁圣重恤此,择才将命图全安。 诏云询访民疾苦,可以革弊而更端。 士之蓄蕴贵及物,镃基智慧乘时难。 惟君措置有大略,高谈所吐皆瑯玕。 力蠲积祲少顾避,深体上意思保完。 纲维修举有条目,源流澄洁无波澜。 迟闻王泽得下究,沦浸骨髓其声欢。

译文:

太平盛世的时间久了,国家的法制也变得宽松,偏远地区百姓的生活更是困苦不堪。过去被称作富庶之地的地方,如今就算是在丰收的年景,百姓们也只能嗟叹饥寒。 这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浅薄之人做事草率、得过且过,更是因为一些所谓能干的官吏也竞相搜刮百姓。这些偏远地方远离京城,与朝廷沟通艰难,百姓们就像被抛弃在沟壑之中,只能无奈长叹。 唉,那些淳朴的百姓可是国家的根本啊,只有根基坚实深厚,国家才能稳如磐石。我们的君主仁慈圣明,十分关注百姓的状况,于是选拔贤才,委派他们去谋划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办法。 诏书里说要去查访百姓的疾苦,从而革除弊端、重新开始。读书之人平日里积累才学,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为百姓做事,可施展智慧、把握时机并不容易。 只有您在处理事务上有远大的谋略,高谈阔论中所表达的见解都如同美玉般珍贵。您全力去除长期积累的灾祸,毫不顾忌个人得失,深切体会皇上的心意,一心想要保全百姓。 您整顿纲纪,举措都有条有理,就像源头清澈的水流一样,没有丝毫波澜。我期待着不久后能听到君王的恩泽能够惠及百姓,百姓们从骨髓里感到欢喜,发出欢快的声音。
关于作者
宋代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