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文水寿宁院

重岩一水源何长,下浸十顷同江乡。 环堤数里植垂柳,缘阴交盖西风凉。 危桥迤逦渡前岸,古寺直枕山之冈。 门阑閟邃户庭阔,金碧间鬬皆煌煌。 并人事佛素已谨,挟以富力尤辉光。 三朝宸札旧所赐,奎文宝迹人间藏。 有如方岳处厚地,镇压万众传无疆。 西园嘉卉不知数,春晖尽许开琳琅。 东偏小池亦足爱,秋色未老芙蕖香。 寺旁有曰武陵者,高碑大字言其详。 武周一旦改唐祚,天倾地转无乾纲。 睿皇书碑李峤记,常时气燄安可量。 神功距此四百载,孤坟虽在郊原荒。 年年秋潦过坟侧,枯尽白草空斜阳。 且怜景物为一饮,谁暇对酒论兴亡。

译文:

重重山峦中流出一股水源,它不知有多长,向下流淌浸润出一片约十顷大的水域,好似那江南水乡。环绕着堤坝数里的地方种满了垂柳,柳树枝叶相互交错、遮盖,在西风中带来阵阵凉意。 一座高高的桥曲折蜿蜒地通向对岸,古老的寺院就直直地坐落在山冈之上。寺院的门庭幽深,庭院开阔,金色和碧色相互辉映,全都光彩夺目。当地的人们向来虔诚地信奉佛教,再加上财力雄厚,使得寺院更显辉煌。 这里还珍藏着三朝皇帝曾经赏赐的御笔手书,那珍贵的文字和笔迹宛如稀世珍宝一般藏于人间。它们就像镇守一方的大山矗立在坚实的大地之上,镇压着万千信徒的信仰,这影响力将永远流传下去。 寺院的西园里有数不清的奇花异草,在春天的阳光照耀下,它们绽放出如美玉般的光彩。东偏处有一个小池塘也十分惹人喜爱,秋天还未深,池塘里的芙蕖依然散发着阵阵香气。 寺院旁边有个叫武陵的地方,那里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用大字详细地记载着一段历史。当年武周政权取代了唐朝,那仿佛是天倾地转,朝廷纲纪全失。睿皇书写碑文字,李峤撰写碑记,那时他们的气势和影响力该是多么巨大啊。 从那时到如今已经过去四百多年了,虽然那座孤坟还在,但郊野已经一片荒芜。每年秋天的积水漫过坟边,白草都已枯萎,只有斜阳空照。 我暂且怜惜这眼前的美景,痛饮一番,哪有闲暇对着美酒去谈论朝代的兴亡呢。
关于作者
宋代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