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之民多种茶,山村栉比千万家。 朝脯伏腊皆仰此,累岁凭恃为生涯。 一朝使者忽禁榷,振举法令摇三巴。 锥刀尽毫髪,鞭朴过网罝。 悲哉西南人,生长逢勋华。 垂髫以来至白首,未识此事徒忧嗟。 议欲伐茗荈,不如植禾麻。 一花五出最为早,焙户常于火前造。 春来畏罪不敢言,芽甲任随黄叶老。 安得仙崖凝露膏,寄与交朋叙勤好。 广平先生风格清,坐听万事心无营。 日高睡觉懒慵起,不欲世态昏瞳睛。 诚宜玉筒摘佳品,或向武夷搜早英。 汲将楚谷水,就取石鼎烹。 可以助君淳深幽寂之道味,高古平淡之诗情。 小方片甲洎觜翼,凡下不足论芳馨。 西湖所采者,抑亦传虚名。 不执符移往,不由关市征。 而乃輙赠遗,岂非干典刑。 高贤接物自无间,野夫得以芹为诚。 长谣三百言,重报不称轻。 文锦方能致珠琲,木瓜安敢邀瑰琼。 再拜捧嘉贶,读之如宠惊。 感君裁诗误题品,劝君避患宜详审。 平日视世途,孤心已寒凛。 坐逢俗客不须尝,亦恐持之为冒禁。
以茶寄宋君仪有诗见答和之
译文:
九峰山一带的百姓大多以种茶为生,山村里密密麻麻住着千万户人家。从早到晚,无论四季祭祀,大家都依靠着茶,多年来都把种茶当作生活的依靠。
有一天,朝廷的使者忽然实行茶叶专卖制度,大力推行相关法令,让整个巴蜀地区都受到震动。官府对茶农的搜刮细致到毫发,用鞭子抽打、用刑罚逼迫,比设网捕猎还要严酷。
可悲啊,这西南地区的百姓,本应生长在像尧、舜那样的盛世。从童年到白发苍苍,从来没经历过这样的事,只能白白地忧愁叹息。大家都商量着要砍了茶树,不如去种庄稼。
有一种早开花的茶叶,花瓣五片,是最早采摘的品种,制茶的人家常常赶在寒食节(火前)前制作茶叶。春天来了,茶农们害怕触犯禁令,都不敢说话,茶芽只能任由它像黄叶一样老去。
我哪里能得到仙崖上凝结着露水精华的好茶,寄给我的朋友来表达我的情谊呢。广平先生品格高洁,心境澄明,坐在那里听着世间万事,心中没有世俗的杂念。太阳高高升起,他还懒洋洋地不想起床,不想让世俗的纷扰蒙蔽了自己的眼睛。
真应该从玉筒山采摘上等的好茶,或者到武夷山寻找早春的茶芽。打来楚谷的水,用石鼎来烹煮。这茶可以增添您那淳厚幽深、寂静高雅的情趣,激发您高古平淡的诗情。
那些小小的方茶、片茶,还有像鸟嘴、鸟翼形状的茶,品质凡俗,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芳香。西湖所产的茶叶,也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
我这茶没有拿着官府的凭证去交易,也没有经过关卡市场的征税。就这样冒昧地赠送,难道不是触犯了法令吗?
但您这样的贤德之人待人真诚,没有隔阂,我这个山野之人才能以这微薄的心意来表达诚意。我写了这首三百字的长诗来回复您,实在觉得自己的报答配不上您的厚意。就好像用普通的木瓜,哪里敢期望换来珍贵的美玉呢。
我恭敬地捧着您的赠诗,读着它,就像受到了极大的恩宠,心中又惊又喜。感谢您写诗对我进行夸赞,我也劝您要谨慎地避开可能的祸患。我平日里看待这世间的道路,孤独的心早已感到寒冷和恐惧。就算遇到一般的客人,我也不会让他们品尝这茶,就怕他们因为这茶而触犯禁令。
关于作者
宋代 • 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