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焰中熄哀平微,子云有道不有时。 立言尽括二仪数,八十一首渊而微。 至神不形复不见,玄道固非人易知。 刘歆尝恐复酱瓿,切愤学者斯言垂。 桓谭亦谓传必久,贱近贵远可逆推。 史臣俗笔拟僭号,数字岂免万世讥。 侯芭英骨久没地,千均难用一髪维。 幸且绵绵未歇绝,果与后代扬雄期。 环中先生悟达者,力举雄道潜其思。 著图课见历象运,发隐扣达乾坤机。 深嗟范望用心苦,意与测异将奚归。 乃覃精义述讲疏,直论雄心非诡随。 愚闻是书百日就,沥恳再拜求观之。 先生训我有大略,笔端粗可言亳厘。 在玄曰首易曰卦,玄凖易数不凖词。 方州部家虽列位,非类六爻高与卑。 第当纵横以算计,岂可连缺如象为。 夜词多凶昼多吉,阳家贵偶阴家奇。 谨持此理读九赞,人事粗可详其宜。 余地三极蕴奥妙,一朝未许以意窥。 我从诲言日勉勉,始若得济终无涯。 性庸才下道悠远,策发未进吁可悲。 愿从诸生北面请,庶几一释终身疑。
贻草莱章詧
译文:
### 诗歌大意
汉朝的国运在哀帝和平帝时期逐渐衰败,如同火焰中途熄灭,那时扬雄虽有道德学问,却生不逢时。他著书立说,其言论涵盖了天地间的一切道理,那《太玄》八十一首内容深邃而微妙。
最神奇的东西没有具体的形状,也难以被人看见,这玄道本来就不是一般人容易理解的。刘歆曾经担心《太玄》会被用来盖酱坛子,我对学者流传的这种言论感到非常愤慨。桓谭则认为这本书必定会流传久远,那种轻视当代、看重古代的现象是可以预料到的。
史官用世俗的笔法给扬雄拟了僭越的名号,这几个字难免会遭到后世万代的讥讽。侯芭这样欣赏扬雄的杰出人物早已埋入地下,就像千钧重物仅用一根头发维系。
所幸《太玄》的传承还没有断绝,果然与后世的扬雄(这里或许指对扬雄学说有传承的人)有了呼应。环中先生是个悟性极高、豁达通透的人,他大力推崇扬雄的学说,潜心思考其中的道理。
先生绘制图表来展现历法天象的运行规律,发掘隐藏的奥秘,叩开乾坤变化的玄机。我深深感慨范望当年研究《太玄》用心良苦,但他的见解和实际的玄理有所不同,那又会走向何处呢?
于是先生深入钻研其中精义,撰写讲疏,直接论述扬雄的思想,不随波逐流。我听说先生写这本书只用了百日时间,便诚恳地再三拜求,希望能读一读。
先生教导我有宏观的方法,从笔端也能略微阐述其中的道理。在《太玄》里叫“首”,在《易经》里叫“卦”,《太玄》依照《易经》的数理却不依照它的言辞。“方州部家”虽然有各自的位次,但和《易经》六爻的高低分类不同。
应当用纵横的方式去计算推理,怎么能像看《易经》卦象那样只看连续或断开的线条呢?夜晚的言辞多预示凶险,白天的言辞多表示吉祥,阳家以偶数为贵,阴家以奇数为贵。
谨慎地秉持这些道理去读《太玄》的九赞,人事大概就可以明白其合适与否了。除此之外,天、地、人三极之中还蕴含着许多奥妙,一时之间不能随意去揣测。
我遵循先生的教诲,每天都努力学习,开始好像找到了渡河的方法,但最终感觉学海无涯。我生性平庸、才能低下,而学问之道又那么悠远,到现在还没有取得什么进步,实在是可悲啊。
我愿意像学生一样面向北面拜先生为师,希望能借此解开我终身的疑惑。
关于作者
宋代 • 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