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古胜郡,齐民颇淳质。 富饶几维扬,朴静类高密。 易将诚心感,难以威势屈。 水宿亦安枕,岩扉不施荜。 太平得良守,条教尽归一。 人方乐简治,自为宜老佚。 穷通有定数,舒卷犹古帙。 深思已诣理,达观岂言物。 屡尝登宾阶,毎许脱朝绂。 共谈海鹏志,不道塞马失。 金声发锵锵,宝肆容瑟瑟。 遂回岷山眼,未委瘴江骨。 赓咏酬真乐,聊以歌化日。 珷玞难重陈,黄玉似蒸栗。
和孔毅甫州名五首 其二
译文:
衡阳是自古以来就很有名的胜地大郡,这里的百姓十分淳朴忠厚。
它的富饶程度几乎能和扬州相媲美,而民风的质朴安静又类似高密。
这里的百姓容易用诚心去感化,却难以用威势让他们屈服。
在水上行船过夜也能安心入睡,山间的门户都不用设置遮拦。
在太平盛世有了贤良的太守,各项政令教化都能统一施行。
人们正享受着简约的治理方式,自然适宜在这里安度晚年、悠闲自在。
人生的困厄与显达都有定数,就如同古书的展开和卷起一样自然。
深思之后已经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以豁达的眼光看待,又何必去计较外物呢。
我多次登上宾客的台阶,每次都被允许脱下官服(享受闲适)。
我们一起畅谈像大鹏展翅于大海般的志向,而不去提及像塞翁失马那样的得失。
您的话语如同金声般铿锵有力,我这就像简陋的店铺只能容纳瑟瑟作响的普通之物。
于是我将目光从岷山收回,也不再担忧会将尸骨留在这瘴气弥漫的江边。
我用诗歌来酬答这真正的快乐,姑且以此来歌颂这太平盛世。
像珷玞这样的石头就不再多提了,而那珍贵的黄玉就如同蒸熟的栗子般温润。
关于作者
宋代 • 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