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任师中

石城山下居,草草已经歳。 终日对山吟,何尝问阴霁。 自知有义命,百事安拙计。 每蒙亲朋念,尺书来者继。 岂徒问寒温,亦惑慰穷滞。 惟公见爱心,不逐时情替。 亲迂老匠笔,特枉长吟惠。 良金岂雕刻,文锦自灿丽。 太羮充馁肠,灵药去昏翳。 所得适所怀,拜赐敢不励。 诗骚久寂寞,俗士鲜缉缀。 公常得之深,豪赡有规制。 顷闻湖州祸,文字倦且废。 朝廷极仁恕,风俗当训厉。 终令服寛典,不忍投四裔。 吾侪今唱酬,正可颂治世。 况当导情性,无自取罪戾。 敢于韶濩前,率尔献郑卫。

译文:

我居住在石城山下,日子过得很是简单,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一年了。 整天对着山峦吟诗,哪里去管天气是阴是晴呢。 我自己明白命运自有定数,所以凡事都安于用笨拙的办法去应对。 常常承蒙亲朋好友挂念,一封封书信接连不断地寄来。 他们不只是询问我的寒暖,也在慰藉我这困厄不得志的人。 只有您对我的关爱之心,没有随着世俗的人情而减退。 您亲自挥动那如老手匠人般精妙的笔,特意赠给我一篇长吟的诗作。 您的诗作就像那不需要雕刻的上等好金,又如同那自然灿烂绚丽的华美锦缎。 它如同太羹一般,能填饱我饥饿的肠胃;又似灵药,能去除我目力的昏障。 我得到您的诗正合我心意,领受您的恩赐,怎敢不努力进取呢。 诗骚传统已经很久无人继承而显得寂寥了,如今世俗之人很少有人能作诗撰文。 您对诗歌创作向来领悟深刻,作品豪放丰富且有规范。 不久前听说了湖州那场灾祸,因文字而引发的事情让人疲倦又想放弃创作。 朝廷极为仁爱宽恕,社会风俗应当受到训诫激励。 最终让那些人得到了宽大的处置,不忍心把他们流放到边远之地。 我们现在相互唱和诗歌,正适合歌颂这太平盛世。 况且诗歌本就应当引导性情,不要自己去招惹罪过。 我怎敢在像《韶濩》这样高雅的音乐面前,轻率地献上像《郑卫》之音那样的低俗之作呢。
关于作者
宋代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