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烈侯庙

唐衰中原乱,贼据西南疆。 号令不出畿,畴能御彊梁。 杨侯仗直忠,宝剑凌穹苍。 誓将扫妖祲,得以完金汤。 尝胆过勾践,食羮如乐羊。 严颜颈未断,霁云指何伤。 众寡固不敌,歳月亦已长。 孤城屹然峙,锋锐莫可当。 譬如泛巨海,难以一苇航。 天心未厌悔,人意忽苍黄。 百口同穴瘗,悲云惨朝阳。 寰区既澄静,往事极凄凉。 封爵加美谥,幽明知宠章。 近世修旧史,笔削严否藏。 书曰侯死之,一褒逾绣裳。 彭人念侯德,庙食墓之傍。 水旱毎致祷,丰年屡仓箱。 父老或有言,夜漏犹未央。 见侯出自庙,凛然坐黄堂。 此理实晦昧,有无何渺茫。 子厚罗池神,海俗专祈禳。 乖崖宛丘殡,醉者取灭亡。 英灵果不泯,犹足威一方。 予尝假州绂,秉笏趋侯墙。 为侯记讳日,一奠歳率常。 出令避侯名,示民以虔庄。 又欲建高碑,始终载其详。 俄以罪戾去,慊然视缣缃。 幸此续大句,安能发幽光。 持以遗彭人,庶几予不忘。

译文:

唐朝衰落之后,中原地区陷入一片混乱,贼寇占据了西南的疆土。朝廷的号令连京城周边地区都难以传出,谁又能够抵御那些强横凶暴的人呢? 杨侯秉持着正直和忠诚的品格,手中的宝剑仿佛能直插苍穹。他发誓要扫除那些邪恶的势力,以此来保全坚固的城池。他卧薪尝胆的决心超过了勾践,为了大义吃下儿子肉羹的果敢如同乐羊。他有着严颜宁死不屈的气节,即便像南霁云那样断指也毫不畏惧。 杨侯面对的是敌众我寡的局面,而且战斗持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但那座孤城依然屹立不倒,他的锋芒锐不可当。这就好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很难仅靠一根芦苇般微薄的力量支撑。 然而,上天似乎还没有厌弃这场祸乱,人心也突然变得反复无常。杨侯一家百口被一同埋葬在墓穴之中,悲伤的阴云让朝阳都显得凄惨无光。 后来,天下终于澄清平静了,但那段往事却无比凄凉。朝廷给杨侯加封爵位、赐予美谥,无论阴间还是阳间都知道这是对他的恩宠表彰。近代修订旧史的时候,史官严谨地进行着记录和评判。史书中记载“侯死之”,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褒扬胜过了华丽的官服。 彭州的百姓感念杨侯的恩德,在他的墓旁修建了庙宇供奉他。每当遇到水旱灾害,人们都会到这里来祈祷,而很多时候也会迎来丰收,仓库里堆满了粮食。 有些父老乡亲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能看见杨侯从庙里出来,威风凛凛地坐在大堂之上。这种说法实在是模糊不清,事情的有无也很渺茫。就像柳宗元笔下罗池的神灵,海边的百姓专门向其祈祷求福;张咏埋葬在宛丘,喝醉的人冒犯他会遭遇不幸。如果杨侯的英灵真的没有泯灭,那也足以威慑一方了。 我曾经暂时代理彭州的官职,手持笏板到杨侯庙前参拜。我为杨侯记录下他的忌日,每年都会按时进行祭奠。我发布政令时会避开杨侯的名讳,以此向百姓展示对他的虔诚和庄重。我还想为他树立一座高大的石碑,详细地记载他的一生事迹。 但不久后我就因为获罪而离开了彭州,看着那些书籍我心中满是遗憾。如今有幸写下这首长诗,又怎能充分地彰显他的光辉事迹呢?我把这首诗留给彭州的百姓,希望能让我永远不忘杨侯的事迹。
关于作者
宋代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