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中州来,有旨谪岭外。 道由长沙郡,行李极狼狈。 地主恶迁客,不许宿阛阓。 驰逐使之出,威势如下礌。 我嗟伏蒲君,力小忠謇大。 一言犯雷霆,万里窜江海。 方当困羁旅,复尔招咎悔。 谁为守者谋,义理亦甚昧。 人道异邪正,天时分否泰。 外物慎取舍,中扄权利善。 小人衒迎合,君子耻附会。 如何鄙流放,辄欲登善最。 所持况轻货,安可迁重贿。 恶名被诸身,巨衾不可盖。 羞色睟于面,洪水安能𫖃。 尝闻贤人生,希阔须异代。 声华无今昔,趣尚一进退。 李唐距圣宋,乃有二徐晦。
戏作客从中州来
译文:
有客人从中原地区前来,他是奉了旨意被贬谪到岭南之外。
他路经长沙郡的时候,旅途行装极为狼狈。
当地的长官厌恶被贬谪的人,不许他在集市街巷中借宿。
驱赶着让他离开,那威势就如同从高处抛下巨石一般。
我叹息这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君子,他力量微小但忠诚正直之心极大。
只因为一句话触犯了帝王的威严,就被流放到万里之外的江海之地。
正当他在旅途困顿之时,又遭遇这样的灾祸和悔恨。
是谁给那地方长官出的主意,在义理方面实在是太糊涂了。
人间之道有邪恶与正义的区别,天时气运也有好坏的不同。
对于身外之物要谨慎地取舍,内心要坚守正确和善良。
小人喜欢炫耀自己能迎合他人,君子却以阿谀附会为耻。
怎么能鄙视被流放的人,还想着靠这种行为登上政绩优异的榜单呢?
他所凭借的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手段,怎么能改变他人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操守呢?
恶名一旦加在自己身上,即使有巨大的被子也无法遮盖。
羞愧的神色会显现在脸上,即使是洪水也无法洗净。
我曾听说贤人的出现,往往隔代才会有。
他们的声名荣耀不分古今,志趣和操守始终一致。
从唐朝到本朝,竟然出现了两个徐晦这样的人。
关于作者
宋代 • 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