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阴昼多雨,少见日有光。 四顾天地惨,万物皆茫茫。 占书久不读,何暇推雨旸。 试以人事说,讶此非吉祥。 日者人君象,照临及遐荒。 岂容一物掩,有若自晦藏。 明主躬听断,万事付纪纲。 赏罚信且必,威令非不强。 天子报应间,安得阴侵阳。 疑是蛮寇起,势力殊猖狂。 王师仅四万,灵旗指边疆。 州郡少羡卒,馈挽须丁黄。 父子罢敛获,女妻急缝裳。 老母哭不忍,痴儿亦徬徨。 将行痛诀别,意谓趋死乡。 小忧止窜匿,大患在杀伤。 蜀人不惯此,闻者皆仓惶。 所以作霾雾,终日争飘飏。 秋毫与天地,自古不比方。 中国及夷獠,何足校短长。 帷幄巳坐胜,虎貔谁可当。 天威一扫荡,不使存微芒。 何时捷书至,喜声复锵锵。 霄汉忽开霁,金乌欲飞翔。 登高赋常武,注目瞻扶桑。 此愿殊未适,百忧满羁肠。
朝阴
译文:
早晨天色阴沉,整个白天大多在下雨,很少能见到太阳的光芒。环顾四周,天地间一片凄惨景象,世间万物都显得迷茫混沌。我很久都没读占卜的书籍了,哪有闲暇去推测天气的阴晴变化呢。试着从人事的角度来说,我惊讶地觉得这可不是吉祥的征兆。
太阳象征着君主,它的光辉能照耀到遥远的地方。怎么能容忍有东西将它遮蔽,就好像君主自己隐藏了光芒一样。贤明的君主亲自处理政务、决断是非,把各种事务都交给国家的法度来管理。赏罚既讲信用又坚决执行,威严的政令并非不够强硬。在天子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怎么会出现阴气侵犯阳气的情况呢?
我怀疑是南方的蛮寇发动了叛乱,他们的势力极其猖狂。朝廷派出的军队只有四万人,帅旗指向边疆。州郡里缺少多余的士兵,运送粮饷还得依靠青壮年男子。父子们停下了秋收的活计,妇女们赶忙缝制衣裳。老母亲哭得让人不忍直视,傻孩子也在一旁彷徨无措。即将出征的人痛苦地与家人诀别,觉得这一去就是走向死亡之地。小的忧患不过是有人逃窜躲藏,大的祸患则是人员的伤亡。蜀地的百姓不习惯这种战乱,听到消息的人都惊慌失措。
所以天空才会布满阴霾雾气,一整天都在纷纷扬扬地飘荡。秋天鸟兽新长的细毛和天地相比,从古至今都不能相提并论。中原地区和那些少数民族,哪值得去计较长短得失呢。朝廷的谋士们已经稳操胜券,勇猛的军队谁能抵挡得住呢?天子的威严一旦展开扫荡,不会让敌人留下一丝一毫的残余。
什么时候能传来胜利的捷报,让欢快的声音再次响亮起来呢?就像云霄突然放晴,太阳想要展翅飞翔。我登上高处,吟诵《常武》那样赞颂天子武功的诗篇,目光注视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可这个愿望还没能实现,各种忧愁充满了我这羁旅之人的愁肠。
关于作者
宋代 • 吕陶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