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寄亭

大抵人闲同一寓,外物之来寓中寓。 主人于尔本无心,谁使之来谁使去。 来时无所增吾悦,去时谈笑亦不辍。 惟有山叟与溪翁,屋里闲云船上月。 一从古往成蹉跎,失之则憾得之歌。 不从平路从风波,或遭陷穽或网罗。 有人啮臂遗其亲,有人之楚复之秦。 侯门洒扫宁苦辛,牛衣涕泣伤贱贫。 谁人衒鬻来上书,谁人乞贷留公车。 谁人入关便弃𦈡,谁思躣马疾其驱。 更有隋时二隠夫,欲将林壑谋金朱。 倒行之辈尤可吁,当时自欲烹其躯。 却是扬雄所性恬,谁须名字学韦贤。 积薪可恨汲生言,不道真风任自然。 自然处者其为谁,以寄名亭如此奇。 俗人所患在失之,安知达者静者心平夷。 达者洞然无所蔽,静者泊然无所累。 无蔽无累无所营,其中主者性与诚。 登斯亭兮观斯名,人闲万事皆可平。

译文:

大体上,人生在世就如同在一处暂时的居所。世间的功名利禄、富贵贫贱等身外之物,就像是这居所中的小“寓所”,是暂时寄存在我们身边的。 这亭子的主人,原本对这些外物没有什么刻意的追求之心。那么,究竟是谁让这些外物来到身边,又是谁让它们离开呢? 当这些外物到来时,我不会因此而格外喜悦;当它们离去时,我也依旧谈笑自如,没有丝毫的惋惜。 只有那山中的老者和溪边的渔翁,他们的生活就像屋里闲适的云朵、船上清幽的月光,自在又安闲。 自古以来,人们在尘世中虚度光阴,有所失去就会遗憾,有所获得就会欢歌。有人不走平坦的道路,偏要去经历人生的风波,结果有的陷入陷阱,有的落入罗网。 有的人狠心伤害自己的亲人;有的人在楚地和秦地之间奔波,四处寻求机会。 有的人在侯门府邸里做洒扫之事,虽辛苦却也愿意;有的人穿着牛衣哭泣,哀伤自己的贫贱。 有的人炫耀自己的才学,上书以求功名;有的人借贷度日,滞留在公车署等待机遇。 有的人入关之后就扔掉了凭证,不再把过往的约束放在心上;有的人想着骑马疾驰,急于追求功名利禄。 更有隋朝的两位所谓“隐士”,想要用山林隐居的名声去谋取财富和地位。 那些倒行逆施、违背自然之道的人,真是让人叹息,他们当时甚至甘愿自毁前程。 而扬雄生性恬淡,不追求虚名,又何必像韦贤那样让名字流传后世呢? 汲黯说的“后来者居上”,就像把柴草堆积起来一样,只看重表面的先后顺序,却不懂得真正的自然之风是顺应本性的。 那么,真正能顺应自然的人是谁呢?就是用“寄”来命名这座亭子的人,这是多么奇妙啊。 世俗之人所担忧的就是失去身外之物,他们哪里知道豁达之人和宁静之人内心的平和呢? 豁达的人心里通透,没有什么能蒙蔽他们;宁静的人淡泊自在,没有什么能拖累他们。 没有蒙蔽、没有拖累,也就不会有什么刻意的追求和营谋,他们心中的主宰是本性和真诚。 登上这座亭子,看到“寄”这个名字,就会明白,人世间的万事都可以看得平淡。
关于作者
宋代徐积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