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蔡守

维淮之南,楚为剧州。 守土之吏,孰明以周。 蔡公既来,爰究爰乂。 明维照奸,威维沮伪。 维明维威,无敢恣睢。 侯曰可矣,其治孔易。 迺兴学校,示之本原。 儒居儒处,礼容义言。 迺修释奠,教民之恭。 有严其色,有孚其颙。 迺行乡饮,躬为主人。 拜辱拜豆,盥洗献宾。 其仪孔肃,其礼孔均。 迺召父老,父老俱来。 幅巾短褐,浩其盛哉。 父老升矣,侯则兴矣。 父老坐矣,侯则妥矣。 父老未醉,笑歌其声。 父老既醉,髪白颜頳。 父老去矣,侯则举矣。 餽之物矣,告之语矣。 其语维何,维善是示。 善者使修,恶者使止。 告尔宗族,告尔邻里。 维时父老,奉之以行。 维时庶民,亦克用承。 悖傲者沮,善良者兴。 狠不敢鬬,强不敢凌。 不义之讼,莫涉吾庭。 行之期年,几移其风。 吏事用简,狱牢数空。 道上之物,必归其主。 行路之人,无或敢取。 逋攘慝奸,明其购赏。 倾其巢穴,破其支党。 侯曰未也,江淮之患,不备不虞。 迺召尉逻,迺呼卒徒。 迺张尔弓,迺操尔殳。 迺坐迺作,迺驰迺驱。 勇者迺奋,怯者迺舒。 我备既强,我戎既整。 小剽之攘,破胆缩颈。 侯之方略,可以捍边。 捍边如何,威名毅然。 何兵不精,何城不坚。 虏不敢犯,敌不敢前。 侯有所祈,曾不旋日。 雪霶雨零,舆濡衣湿。 维其有德,将之以诚。 神由以格,物由以亨。 侯之为人,不患不恕。 维恕维威,维民维宜。 侯为使者,不患不威。 维威维恕,维感维豫。 侯之察狱,不患不明。 维恕维明,维平维精。 维时岭表,维时海隅。 闻侯之风,既安且需。 冤者使伸,戚者使愉。 吏长则进,物残则除。 抉其已垢,刮其已污。 维有其才,无施不可。 用之本朝,维良维佐。 用之一方,一方之纲。 嗟今之人,莫如侯者。 侯之所为,可示天下。 维其可示,是以可歌。

译文:

在淮河以南,楚州是政务繁重的大州。管理这片土地的官吏,谁能既贤明又周全呢?蔡公来了之后,就开始深入研究并治理这里。他的贤明能够照出奸邪之事,他的威严能够阻止虚伪之行。凭借着贤明和威严,没有人敢肆意妄为。蔡公说:“这样就可以了,治理起来其实很容易。” 于是他兴办学校,向人们展示学问的根本。让儒生们有适宜的居住和学习环境,倡导合乎礼仪的容貌和正义的言论。接着他举行释奠之礼,教导百姓懂得恭敬。他神色庄重,态度诚恳。 然后他举行乡饮酒礼,亲自做主人。对宾客行拜礼,摆放食器,洗手后向宾客敬酒。仪式十分肃穆,礼节公平周到。 他又召集父老乡亲,父老们都来了。他们戴着幅巾、穿着短褐,场面十分盛大。父老们进来了,蔡公起身相迎;父老们坐下了,蔡公才安稳就座。父老们还没喝醉时,欢声笑语不断;父老们喝醉后,白发红颜,十分畅快。 父老们要离开了,蔡公起身相送,赠送他们财物,还对他们说了一番话。说的是什么呢?就是展示善道。让善良的人继续修行,让作恶的人停止恶行。告诉你们的宗族,告诉你们的邻里。当时的父老们,都遵照着去做。当时的普通百姓,也能够听从。悖逆傲慢的人受到抑制,善良的人得以兴起。凶狠的人不敢斗殴,强横的人不敢欺凌他人。不合道义的诉讼,也不再到官府来了。 这样施行一年之后,几乎改变了当地的风气。官府的事务变得简单,监狱常常空着。道路上的东西,一定会归还主人。行路的人,也不敢拾取。对于逃亡、盗窃、作恶、奸邪之人,明确悬赏捉拿。捣毁他们的巢穴,瓦解他们的党羽。 蔡公说:“还不够啊,江淮地区的祸患,要防备意外情况。”于是他召集尉官和巡逻人员,呼唤士卒。让他们拉开弓箭,拿起兵器。时而坐下休息,时而起身行动,时而奔驰,时而驱驰。勇敢的人更加振奋,胆怯的人也变得从容。 我们的防备强大了,军队整顿好了。小股的盗贼,吓得破胆缩颈。蔡公的谋略,足以保卫边疆。如何保卫边疆呢?威名赫赫。什么样的军队能不精锐,什么样的城池能不坚固。敌人不敢侵犯,不敢向前。 蔡公有祈愿时,很快就能实现。大雪纷飞、雨水飘落,连车子和衣服都被打湿。因为他有德行,又带着诚意。所以能感动神灵,万物也因此顺遂。 蔡公为人,不用担心他不宽厚。既有宽厚又有威严,对百姓来说正合适。蔡公作为使者,不用担心他没有威严。既有威严又有宽厚,能让人感动且安乐。蔡公审理案件,不用担心他不明察。既有宽厚又明察,能做到公平且精细。 当时的岭南地区,当时的沿海地带,听闻蔡公的风范,既安定又向往。让蒙冤的人得以伸冤,让忧愁的人变得愉快。让官吏得到晋升,清除不良事物。剔除已经积下的污垢,刮去已经沾染的污秽。只要有他的才能,没有什么事做不成。在朝廷任用他,他是优秀的辅佐之臣;在一方任用他,他就是一方的纲领。 唉,现在的人啊,没有比得上蔡公的。蔡公所做的事,可以昭示天下。正因为可以昭示天下,所以值得歌颂。
关于作者
宋代徐积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