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古貌,心未必醇。 心醇貌古,或非通人。 我视赵公,其貌甚古。 心德俱醇,通达明悟。 我曹山野,岂足尽知。 但据所见,以类可推。 大河之说,何其通达。 精简平允,明辨昭皙。 盖其心得,身至自阅。 坐而可言,起而可设。 又云九河,勿守故迹。 但求禹意,然后为得。 此说尤奇,汉儒不及。 我自黑头,尽心河渠。 逢人辄问,三十年余。 得公此说,庶几成书。 既讲大河,遂及赈饥。 如此方略,所系甚大。 乡官胥徒,实为巨害。 使领虽贤,吏不可乏。 必得官吏,斯为善法。 可为利泽,可制奸猾。 如其备预,莫若义仓。 勿取军民,勿法隋唐。 裒多益寡,斯谋乃臧。 损上益下,民悦无疆。 可自王公,下至选人。 每月之俸,百取一分。 凡千钱者,其出钱十。 斛取一升,缣取一疋。 各从本所,贮其本色。 主者不劳,但视其籍。 不移一符,不烦一力。 月知所增,岁知所积。 出者不劳,如无所出。 其所损者,毫毛涓滴。 一仓之内,诸所畜聚,尽是官俸。 凡皆为民,不得移用。 即移用者,法不可纵。 不以去官,不以赦原。 设法如此,其谁敢干。 古人所贵,讲辨之学。 应而弗精,询谋诹度。 惟是陋生,不足待问。 问而不应,应而不精。 君子不为,非人之情。 惟是弗精,面目腼然。 在乎复教,庶无后愆。
送赵漕偁
译文:
人们有着古朴的容貌,内心未必就淳朴醇厚。内心淳朴醇厚且容貌古朴的人,或许也并非是学识渊博、通情达理之人。
我看赵公,他的容貌十分古朴。他内心和品德都醇厚,既通达事理又聪慧领悟。我们这些山野之人,哪里能够完全了解他呢。只是根据所看到的,通过同类的情况可以进行推想。
赵公对于大河的见解,是多么的通达啊。见解精准、平实公正,辨析得明白清晰。大概是他内心有所得,亲身经历和考察过。坐着的时候能够谈论,起身就可以去实施安排。
他又说对于九河,不要死守旧有的河道痕迹。只要探寻到大禹治水的本意,这样才是有所收获。这种说法尤其新奇,汉代的儒者都比不上。我从年轻时起,就尽心研究河渠之事。碰到人就询问相关情况,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得到赵公这样的说法,或许差不多可以写成一部关于河渠的书了。
讲完了大河之事,接着又谈到赈济饥荒。像这样的策略办法,关系重大。乡村的官吏和差役,实际上是很大的祸害。即使主政的官员贤能,也不能缺少得力的下属官吏。必须有合适的官吏,这才是好的办法。这样既可以给百姓带来利益恩泽,又能够制服奸诈狡猾之人。
如果要做灾荒的准备,没有比义仓更好的了。不要向军民收取物资,也不要依照隋唐时期的做法。多的地方抽取一些补给少的地方,这样的谋划才是好的。减少上层的利益来增益下层百姓,百姓会无比喜悦。
可以从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的候补官员。每月的俸禄,抽取百分之一。凡是有一千钱俸禄的,就拿出十钱;有一斛粮食的,就拿出一升;有一匹细绢的,就拿出一匹。各自按照原本的物品,储存其原本的样子。主管的人不会劳累,只要查看登记的册子就行。不用发出一道文书,也不用烦劳一点人力。每个月知道增加了多少,每年知道积累了多少。拿出物资的人也不觉得辛苦,就好像没有拿出东西一样。所损失的,不过是毫毛般、水滴般的一点。
在一个义仓里面,所蓄积的东西,全都是官员的俸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不能挪作他用。如果有人挪作他用,法律绝不纵容。不管是否已经离任,也不管是否遇到赦免,都不能免罪。像这样制定法规,谁敢去触犯呢。
古人所看重的,是讲论辨析的学问。应对问题却不精细,就需要反复询问谋划。只是我这样浅陋之人,不值得被人询问。被问了却不回应,回应了却不精细。君子不会这样做,这也不符合人之常情。只是因为回答不精细,我脸上都觉得羞愧。还希望能得到再次教诲,这样或许以后就不会犯错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