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子瞻 其二

翰林岂特文章工,赤心白日相贯通。 先与吴人除二凶,次与吴田谋常丰。 乃与徒役开西湖,狭者使广塞者除。 溉田不知几万夫,其田立变为膏腴。 世世可知无旱枯,吴人衣食常有余。 有余之人善可趣,官司亦可省刑诛。 无穷之利谁与俱,前有白傅后有苏。 翰林如此能成务,吴人叩额呼为父。 未知何处立生祠,定是吴山行坐处。 翰林却过淮之东,无人不看眉阳公。 玉堂气貌将以恭,又到南城寻老农。 仍使尊中酒不空,玉泉最好白醅𬪩。 便将玉水倾喉咙,须臾醉倒无忧翁。 老翁虽醉不敢迂,记得杭州三事书。 欲毗舜智臯陶谟,事防沮隔有所拘。 翰林此说若行诸,圣朝惠泽可大敷。 譬如雷雨动天衢,旷然霈然而廓如。 无分草木与虫鱼,一时奋振皆沾濡。 满堂饮酒尽欢娱,更无一人泣向隅。 老农虽然无所逋,愿同众口齐欢呼。

译文:

翰林学士苏轼哪里只是文章写得精妙呢,他那赤诚的忠心就像白日一样光明磊落、表里如一。 他先是为吴地百姓铲除了两个大祸害,接着又为吴地的农田谋划,让田地常常丰收。然后他带领役夫们疏浚西湖,把狭窄的地方拓宽,把堵塞的地方疏通。这西湖的水灌溉了不知多少农田,那些田地立刻就变成了肥沃的膏腴之地。可以预见世世代代这里都不会遭受旱灾,吴地的百姓衣食也常常会有盈余。 生活富足的人就容易向善,官府也可以减少刑罚杀戮了。这无穷无尽的利益谁能与之相比呢?前有白居易,后有苏东坡啊。 苏轼翰林大人如此能够办成大事,吴地百姓都磕头感恩,把他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敬重。不知道会在何处为他建立生祠,想来一定是在吴山那些人们常去的地方。 后来苏轼路过淮河以东,所到之处没有人不想一睹眉阳公(苏轼)的风采。他气质不凡,态度恭敬和蔼,到了南城还去寻访老农。 他还让酒杯里一直有酒,玉泉的白醅酒最为醇厚。他痛快地将美酒灌入喉咙,不一会儿就醉倒了,像个无忧无虑的老翁。 我这老翁虽然喝醉了,但不敢有丝毫的含糊,还记得苏轼说的关于杭州的三件事。他的想法是想要辅佐圣上的智慧,如同皋陶献上治国良策,只是事情有时会受到阻碍和限制。 如果苏轼大人的这些建议能够得以施行,那圣朝的恩泽就可以广泛地布施了。就好像雷雨在天空中涌动,畅快淋漓地润泽大地。无论是草木还是虫鱼,一时间都会振奋起来,都能沾受到恩泽。 满堂的人饮酒,都尽情欢乐,再也没有一个人会悲伤哭泣。我这老农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但也愿意和大家一起齐声欢呼。
关于作者
宋代徐积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纳兰青云